有机玻璃三维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不同厚度下的Ⅰ-Ⅱ复合型加载下的有机玻璃三维应力强度因子[1]进行了数值模拟,系统的分析了厚度效应[2]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了Ⅰ-Ⅱ复合型断裂准则的厚度适用范围,用三维断裂理论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不同角度加载,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对同一厚度模型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Ⅰ-Ⅱ复合型加载时应力强度因子最大值随着加载角度的增加,应力强度因子最大值逐渐向宽厚比为2:1的方向移动。
|
|
|
|
1 |
杨槐堂;应力强度因子K_Ⅰ的光弹性测定法[J];力学学报;1978年01期 |
2 |
管锋;王振;刘少胡;杨明合;;连续管复合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年10期 |
3 |
揭志羽;李亚东;卫星;杨光;罗平杰;;焊接节点表面裂纹复合型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研究[J];铁道学报;2017年02期 |
4 |
杨秀清;钟蜀晖;;20Cr结构钢疲劳裂纹扩展的应力强度因子范围及有效应力强度因子范围的计算[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5 |
高瑞霞,剧锦三,蒋秀根,庄金钊;裂缝边缘凸起变形对带裂缝柱形薄壁结构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初探[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
6 |
刘希国,张双寅;纤维复合材料复合型断裂正应力强度因子比准则[J];力学与实践;2003年02期 |
7 |
王涛,张绍和,龙丽君;计算大理岩带直切口三点弯曲棒梁试件的动应力强度因子的近似公式[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8 |
陈爱军,徐诚,胡小秋;带裂纹厚壁圆筒应力强度因子的几种计算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9 |
姜风春,刘瑞堂,刘殿魁;动应力强度因子响应特性的理论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
10 |
陈宝忠,谢禹钧,孔令超;关于管道环向穿透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1 |
唐雪松;弹性平面问题应力强度因子的近似求解方法[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2 |
蒋持平,刘习文,王辉;一类应力强度因子新公式的实用价值[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3 |
王启智;拉伸偏心裂纹板应力强度因子的简便表达式[J];力学与实践;1997年04期 |
14 |
陈宝忠,谢禹钧;梁构件应力强度因子的一种简单算法[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
15 |
王爱勤,林凯;含裂纹板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6 |
欧贵宝,朱加铭,饶意中,张正国;动载荷下应力强度因子的边界元计算[J];工程力学;1994年02期 |
17 |
王启智;两种集中力偏置加载裂纹板的应力强度因子的新表达式[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18 |
王启智;两种简便的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J];力学与实践;1995年06期 |
19 |
李同春;夏颂估;;等效内力法推求二维缝端应力强度因子[J];河海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