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志远  
【摘要】:在晋北宁武县张家山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验区,开展生态自然修复条件下,辅以人工促进措施,加速植被恢复的定性定量试验。选择乡土树种补充种源;按树种风媒传播范围确定补植密度;因地制宜配置混交方式;采用大营养袋定植等综合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经5年试验,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95%,造林保存率达80%—85%,试验区植被盖度达72.2%,年均增幅达8.3%,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新增生物产量33.72%。植被群落逐渐向物种分布均匀,高低错落的结构演替。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而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偏重植被重建,人为实施建设行为干预自然进程,对生态系统扰动较多,相对忽略了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从而没有使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有效遏制。如造林中要产生30%—40%的林地创面,破坏了原来下垫面的枯落物和灌草植被以及种子自然萌发更新的环境;较低的造林保存率又使补植过程重复扰动下垫面,使植被生存环境不断受损,影响了原生植被的恢复更新。而单纯依靠自然演替达到复层植被,需要太长时间。因此,必须采取新的措施,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和人工促进相结合,加快植被恢复。即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辅以人工补充种源措施,加快植被演替速率,促进植被恢复。为了研究人工补充种源措施对其植被的影响,2003年-2007年我们开展了晋北生态脆弱区人工补充种源对植被影响的研究,以探索退化生态系统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导入人为手段加以调控,改变植被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缩短生态恢复的时间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贾;22年生试验林中黑核桃种源的表现[J];山西林业科技;1995年03期
2 冯谦,李庆会,赵建才,周元圣,张掖;不同种源河北杨生长效应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3 黄永利,陈寿莲,杨章旗;巴哈马加勒比松种源试验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8年04期
4 梁坤南;桉属树种/种源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5 黄永利,杨章旗;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种源试验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邱尔发,陈存及,范辉华,程国兴,陈东海;毛竹种源竹鞭生长进程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邵金平,白尚斌,耿云芬,左显东,祁荣频;北美红杉种子育苗试验[J];云南林业科技;2002年04期
8 谷战英,王承南,黄瑞春;银杏不同种源主要器官成分含量比较分析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3年03期
9 浙江省马尾松种源试验协作组;浙江省马尾松种源试验阶段报告[J];林业科学研究;1988年05期
10 谢奇,田国柱;刺槐种源苗期试验小结[J];新疆林业;1989年06期
11 潘志刚,吕鹏信,潘永言,杨民权,曾育田;马占相思种源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1989年04期
12 陈晓阳,王东洋,吴栓柱;侧柏种源苗木根系性状遗传变异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13 刘新田,杜小光,梁莉,张萍,张宝财,张亚姝;大兴安岭东坡地区兴安落叶松地理种源选择[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S2期
14 李晓储,黄利斌,杨继明,陈冬荣,李阳春,季晓波,许兆华,黄在仁,华自忠,卢洪霖,梁占贵;秃杉种源苗期地理变异的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93年02期
15 杨民权,张方秋,Suzete Searle,林新,曾松泉,李伟雄;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6年04期
16 刘昭息,何玉友,孙海菁,姜景民,吕本树;火炬松种源遗传变异研究及纸浆材优良种源评选Ⅰ.性状的地理变异和相关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17 潘志刚,冯水,林鸿盛,翁书泰;热带桉树种、种源选择及生长[J];热带林业;1997年03期
18 李纪元,饶龙兵,潘德寿,方新高;人工淹水胁迫下枫杨种源MDA含量的地理变异[J];浙江林业科技;1999年04期
19 李纪元,钟家铎,饶龙兵;枫杨种源苗期生长性状地理变异及遗传参数估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0 姜笑梅,骆秀琴,殷亚方,刘昭息;不同湿地松种源木材材性遗传变异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远;;种源补充是加速植被修复的有效途径[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全;王文全;张卉;白音;张燕;陈云华;;8个种源黄芩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A];2006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七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莫晓勇;;韦塔桉不同种源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勇;;绿竹种源的光合特性研究[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继志;陈晓波;刘喜仁;吴为群;;水曲柳优良种源选择[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6 顾万春;刘德安;田玉林;;白榆种源与家系的选种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7 韦永忠;李炳寿;白卫国;徐惠玲;罗盛万;;经营桐棉松速丰林经济效益分析及前景[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8 胡兴宜;宋丛文;张亚东;张新叶;;秃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晓阳;李吉跃;彭祚登;李悦;;油松耐旱性育种及改良技术[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10 吴令上;斯金平;;不同种源鱼腥草主要农艺性状变异规律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玉;红皮云杉地理种源的遗传变异[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2 茹广欣;泡桐遗传变异与改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3 仲崇禄;木麻黄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4 柳学军;落羽杉优良种源选择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张卫华;三种相思苗期耐旱、耐寒性选择与寒胁迫诱导的cDNA片段克隆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杨玉珍;不同种源香椿抗性机理及综合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姚小华;樟树遗传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8 刘海燕;油松稳定碳同位素遗传稳定性及环境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周家维;贵州南部桉树引种与施肥效果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徐建民;尾叶桉纸浆材育种综合选择及改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迎迎;不同种源柴胡生育特性与品质的比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陶靖鑫;淹水对不同喜树种源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赵勋;越南安息香不同种源苗期光合特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4 王兆勇;南方4种生物能源树种能源品质的种源差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陈昕;不同种源千年桐遗传结构差异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张萍;木荷地理种源变异及分子基础[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王玉涛;节水抗旱优良沙柳种源的筛选与抗旱造林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姜荣波;红楠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优良种源选择[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杨中宁;大花序桉幼龄材纤维与力学特性种源变异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于磊;不同石蒜(Lycoris radiata)种源叶片解剖特征及物候特征的比较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孙全龙;“寿农”种源建设高标准[N];安徽日报;2006年
2 记者 张秀华;种源 农民致富不竭源泉[N];上海科技报;2006年
3 郭云龙;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暖季型草科研结硕果[N];中国花卉报;2005年
4 张哲浩 毛铮铮;引进两千澳洲奶牛解种源短缺之急[N];科技日报;2004年
5 王宏宝 本报记者  于忠斌 孙昊;龙凤区种源企业壮筋骨[N];黑龙江日报;2006年
6 ;上海种源农业迅速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5年
7 吴家良 邓文清;南涧大力培育优质苦良姜种源[N];云南经济日报;2003年
8 保定定州市农业信息中心 王虎;花生:种源缺口严重 明年势必价高[N];河北农民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刘颖;种源,上海现代农业之源[N];解放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柳原;搭起种源与终端互通之桥[N];中国花卉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