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并联机床运动学标定研究综述

何小妹  丁洪生  付铁  孙厚芳  
【摘要】:在分析和总结有关并联机床运动学标定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并联机床的加工误差源和运动学标定的进展情况。对并联机床的运动学标定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指出运动学标定是提高并联机床静态精度的有效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洋,倪雁冰,黄田,张大卫;三平动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J];机械设计;2001年09期
2 顾锋,汪通悦,康志军,刘远伟;并联机床的研究与技术进展[J];机床与液压;2002年06期
3 冯民生,崔凤奎;并联机床——新一代数控机床[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5年02期
4 钟诗胜,杨晓钧,王知行;七轴并联机床加工汽轮机叶片技术及其工作空间干涉检查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年06期
5 盛忠起,姚群,蔡光起;并联机床研究[J];机械;2002年03期
6 陈辉,王知行,卓桂荣;七轴并联机床数控加工后置处理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1期
7 石勇,王知行,刘文涛,卓桂荣;并联机床工件位姿测量系统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年03期
8 王立平 ,汪劲松;机器人与机床的完美结合——新型并联机床[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Z1期
9 韩海生,黄田,周立华,刘旭东;虚拟环境下并联机床建模与仿真[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0年01期
10 徐礼钜,范守文,倪田荣;新型并联机床的运动学建模与CNC系统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2年04期
11 李亚,王洋,倪雁冰;3-HSS型并联机床数控系统的开放式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2年05期
12 朱煜,汪劲松,张华,关立文,张永忠;并联机床数字化创新设计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年01期
13 刘伟,房海蓉,郭盛;一种三自由度并联机床的工作空间分析[J];机械;2005年04期
14 范守文,徐礼钜;一种新型并联机床的运动学分析及受力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年07期
15 余晓流,王启义,赵明扬,房立金;基于测量数据反演并联机床非线性位姿误差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16 张龙,张友良;并联机床高速加工性能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年03期
17 卓桂荣,王知行,刘文涛;并联机床工件自动定位[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年04期
18 孟飚,朱煜,张华;面向装配的并联机床描述的信息化方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2年06期
19 李兴山,孙奕澎,陈旭,蔡光起;TPT-2PTT并联机床奇异性及平稳性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3年02期
20 吴展,李桥梁,骆海峰,吴洪涛,朱剑英;新型三自由度并联机床及其运动学模型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妹;丁洪生;付铁;孙厚芳;;并联机床运动学标定研究综述[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郑凤杰;白强;张星;汪祖民;夏善红;;空中三维电场传感器及其标定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杨耀权;张冬生;杨勇;;一种大范围激光三角测距传感器的标定方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王俊松;钱飞飞;张兴会;谷兆麟;吴真;;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温度传感器动态建模及自适应标定[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舒强;李松;钱之楠;马跃;;线结构光的车辙测量模型及其标定[A];2009年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秀智;张广军;;移动机器人结构光视觉[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D 光电信息处理技术专题)[C];2006年
7 谢殿煌;张同庄;丁洪生;何小妹;付铁;李华锋;许进忠;;基于RT-Linux的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A];《制造业自动化与网络化制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何小妹;丁洪生;付铁;谢殿煌;许进忠;李华峰;;BKX-Ⅰ型变轴数控机床的标定实验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高峰;;并联构型装备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研究[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10 金振林;高峰;;基于6-SPS三维平台机构的新型并联机床刚度分析[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强;基于stewart平台机构的并联机床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2 范守文;混联结构并联机床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瑞;6-TPS并联平台型数控铣床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王世军;混联机床中并联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5 郭祖华;并联数控刀具磨床的动力学优化设计[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6 谢红;五杆五环并联运动机床开发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杨永刚;6-PRRS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郑魁敬;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构学分析与控制系统开发[D];燕山大学;2004年
9 韩先国;并联机床相关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10 陈修龙;面向并联机床数控编程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洋;外铣式并联机床的设计与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2 于鹏;并联机床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覃艳明;一种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的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03年
4 杨丹;六自由度并联机床的运动学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5 郎华威;同位素测厚仪监测系统设计及标定方法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徐雪梅;并联机床的智能控制[D];四川大学;2003年
7 甘泉;新型并联机床的运动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田小静;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的运动学设计及工作空间分析[D];燕山大学;2003年
9 刘慧;平面并联机构与电主轴耦合系统动态性能分析[D];济南大学;2010年
10 张松明;并联机床数控系统及其刀具路径规划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王学军;哈量集团新一代并联机床亮相[N];中国船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严曼青;并联机床:实质运作 多家竞争[N];机电商报;2009年
3 记者  朴淑瑜;我国新一代并联机床具有八大特点[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