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模态分解法在非恒同耦合系统同步研究中的推广

裴利军  邱本花  
【摘要】:本文通过改变耦合方式将模态分解法进行了推广,应用于非恒同耦合系统同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周期吸引子、概周期吸引子等非恒同耦合系统的同步,得到了同步的局部渐近稳定性条件.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同步时动力学现象丰富,概周期吸引子耦合系统中,会出现稳定的周期以及可能许多个概周期同步解,周期吸引子耦合系统会出现多个稳定的周期同步解,但是其吸引域差别较大,即出现同步的多值性问题.同时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裴利军;邱本花;;模态分解法在非恒同耦合系统同步研究中的推广[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叶庆卫;汪同庆;叶俊勇;;一种频谱模糊聚类的多模态分解算法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何鸣;刘光斌;胡延安;赵大炜;;基于小波零树编码与模态分解的信号压缩方法[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汪勇;杨益新;;带障板圆环阵模态分解超增益波束形成及其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1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志峰;应变式汽车轴重动态测量系统性能增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杨庆轩;吕宋海峡通量及南海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邱本花;模态分解方法在非恒同耦合系统同步中的推广[D];郑州大学;2009年
2 蒋伟;小尺度传感器阵列超指向性研究及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张建侨;细长柔性立管涡激振动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宋欢平;高速列车和板式轨道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和实测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甘斌林;基于AR建模的两种模态分解方法及其在颤振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李小燕;频变传输线的电磁暂态仿真计算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7 张如一;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薄储层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王曦;基于模态分解和定量递归分析的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分析与识别[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9 梁建军;二模态内孤立波的数值模拟实验[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