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优于g(θ)的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

姚仰平  王乃东  
【摘要】:本构模型的三维化对反映材料在三维应力状态下的力学特性有重要意义。在π平面上,各向同性的广义Mises三维化方法,不能反映应力洛德角对材料变形和强度的影响;各向异性的g(θ)等方法,不能合理反映应力水平(即摩擦发挥角)对变形和强度的影响,在K_0条件下,屈服面出现严重的不连续现象。基于变换应力的三维化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强度准则如Mohr-Coulomb、SMP、Lade等,三维化本构模型。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同时考虑了应力洛德角和摩擦发挥角的影响,数学表达简洁合理,不增加模型参数,便于计算应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学丰;孔亮;花丽坤;;土体热力学模型的改进及三轴试验有限元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黄茂松;孙海忠;钱建固;;粗粒土的非共轴性及其离散元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10年02期
3 路德春;姚仰平;;黏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4 杨林德,张向霞;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Cam-clay模型的改进[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年18期
5 杜建坡;王飞;李秀芬;;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山西建筑;2007年10期
6 雷雨田,王勖成;一个简单的描述循环塑性的本构模型[J];力学学报;1988年02期
7 刘西拉,许锦峰;带有知识和数据库的混凝土本构模型[J];力学学报;1989年S1期
8 李亮,赵成刚;基于SMP破坏准则的饱和砂土弹塑性本构模型[J];应用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9 王政;倪玉山;曹菊珍;张文;;冲击载荷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爆炸与冲击;2005年06期
10 杨林德;刘齐建;;土-结构物接触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11 伊颖锋;;基于边界面理论的小应变土体本构模型[J];市政技术;2006年04期
12 鞠海燕;黄红元;黎剑华;杨伟忠;贺跃光;;岩土体结构性本构关系研究[J];中国钨业;2006年04期
13 马爱娥;黄风雷;李金柱;武海军;;钢筋混凝土抗贯穿数值模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4 谢礼明;李少雄;何永灵;;本构模型试验研究及验证[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15 李树春;许江;王鸿;唐晓军;车轫;;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确定的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年02期
16 宋飞;赵法锁;;考虑损伤门槛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3期
17 尹雪英;杨春和;李银平;;层状盐岩体三维Cosserat介质扩展本构模型的程序实现[J];岩土力学;2007年07期
18 陈贻平;李荣彬;杜雪;;织构可调塑性本构模型标定及其应用[J];固体力学学报;2007年03期
19 姚仰平;孔玉侠;宋美娜;;考虑原生各向异性土的统一硬化模型[J];工业建筑;2008年08期
20 路德春;姚仰平;张在明;杜修力;;循环加载条件下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仰平;王乃东;;优于g(θ)的变换应力三维化方法[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政国;;基于颗粒排列组构特性的散体介质材料本构模型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夏旺民;郭增玉;;Q_1黄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4 高彦斌;朱合华;;土的宏观各向异性研究进展[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若棋;丁育青;汤文辉;;混凝土HJC、RHT本构模型的失效强度参数[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胡黎明;濮家骝;;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7 陈沅江;潘长良;王文星;曹平;;用Hopfield神经网络辨识岩土流变本构模型[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党秀英;刘军;江小平;陈太林;谭一鸣;;冲击荷载作用下土介质的本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9 王志乔;高玉臣;兑关锁;;弹塑性大变形本构关系及应用[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王连广;黄维平;王庆利;;型钢与轻骨料混凝土组合材料本构模型[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登科;含瓦斯煤岩本构模型与失稳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计三有;散体变形理论及挖掘过程动态仿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孙志刚;复合材料高精度宏-细观统一本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袁纳新;中密度纤维板粘弹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金旭;非饱和原状土土—水特征曲线及本构模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宏建;IC10合金的力学性能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路德春;基于广义非线性强度理论的土的应力路径本构模型[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冯大阔;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三维本构规律、机理与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9 卢兴利;深部巷道破裂岩体块系介质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羊庆;加筋土结构本构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2 刘宇杰;金属材料的棘轮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罗莉娅;四渡河悬索桥隧道锚围岩的蠕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黄羽立;FRP约束混凝土的分析与本构模型[D];清华大学;2005年
5 程达;型钢混凝土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组合加固技术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6 熊恩来;云南泥炭、泥炭质土的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7 黎太平;黄土地区新老路基交接处不均匀沉降机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5年
8 方荣;温度周期变化作用下大理岩宏细观力学变形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胡志华;面板堆石坝考虑蠕变的面板脱空问题的分析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邓学峰;耐热铝合金(FVS0812)半球形件温成形的有限元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迎新;高中时期的电脑教育[N];电脑报;2003年
2 长沙理工大学;工程中的“癌症”被攻克[N];中国交通报;2007年
3 realrocking;新奇的3D社区[N];电脑报;2003年
4 山东 realrocking;从《黑客帝国2》看——“虚拟拍摄”[N];电脑报;2003年
5 杨雄飞;面向机制的钢材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6 美国动漫出版集团董事长 吉恩·塞隆(Jean Thoren)本报见习记者 彭致 翻译整理;动画产业的全球运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通讯员 陈建年 记者 郑广华;大批关停企业成为新财源“基地”[N];三峡日报;2007年
8 特约记者 罗加福 通讯员 张智贤;数字化助厦船重工敏捷造船[N];中国船舶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项汉秋;太阳照在桌面上[N];电脑报;2003年
10 安世亚态 马骏;航空CAE中的梁壳单元[N];中国航空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