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英杰;;制冷剂对气候变化的作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10期 |
2 |
李春林;孙法柏;;论气候变化后京都安排应设定中期减排目标的原因[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
3 |
;媒体声音[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0年02期 |
4 |
托马斯·伯诺尔;莉娜·谢弗;刘丰;;气候变化治理[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
5 |
张鹏飞;李克平;王元丰;;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博弈行为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1期 |
6 |
周亚;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7 |
池翠萍;气候变化[J];辐射防护通讯;1999年04期 |
8 |
唐国平,李秀彬,Guenther Fischer,Sylvia Prieler;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9 |
汤海燕;广东省近40年来气候变化初探[J];广东气象;2003年01期 |
10 |
Lohmann G
,张光威;气候的过渡:冰期—间冰期和近代气候变化的制约与反馈机制[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3期 |
11 |
万钧;气候变暖与《京都议定书》[J];中国科技财富;2005年10期 |
12 |
贾朋群;胡英;;2005年Nature杂志刊载的气候文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4期 |
13 |
;气象科技动态[J];浙江气象;2009年04期 |
14 |
黄穗英,谢卫华;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系统的新视角[J];广东气象;2000年04期 |
15 |
刘倩倩;孙楠;;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03期 |
16 |
K.Hasselmann;吴懋峥;;随机气候模式的建立和检验[J];浙江气象;1984年05期 |
17 |
刘式达;;用浑沌理论研究气候变化和EI Ni■o现象的进展[J];气象科技;1988年03期 |
18 |
张玉坤;必须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警觉性[J];广西气象;1989年02期 |
19 |
范建华,施雅风;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情的影响——Ⅰ.近30年时期的分析[J];中国科学B辑;1992年05期 |
20 |
郭玉杰;“气候变化与水稻”国际研讨会[J];世界农业;1994年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