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非,李昕,陈红岩,刘罡;城市冠层中湍流运动的统计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3期 |
2 |
黄荣辉;大气中定常行星波的Eliassen-Palm通量与波折射指数的关系[J];大气科学;1986年02期 |
3 |
李栋梁,章基嘉,吴洪宝;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的诊断研究[J];高原气象;1997年04期 |
4 |
王庆;刘诗军;;影响山东夏季降水的季风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6年02期 |
5 |
李兴生,吕乃平;几种计算湍流能量和通量方法的比较[J];大气科学;1984年03期 |
6 |
张仁华;土壤含水量的热惯量模型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1991年12期 |
7 |
刘宣飞;资料通讯[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8 |
王伟强,黄宣宝,张远辉;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J];极地研究;1998年01期 |
9 |
汪瑛,卞林根,谌志刚;CO_2湍流通量误差的修正和不确定性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02期 |
10 |
黄荣辉;陈际龙;;我国东、西部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差异[J];大气科学;2010年06期 |
11 |
王汝建,林隽,郑连福,陈荣华,陈建芳;1993~1995年南海中部的硅质生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季风气候和El Nio的响应[J];科学通报;2000年09期 |
12 |
姚永红,王谦谦,葛朝霞;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旬感热通量基本气候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13 |
林锡贵;夏季风期间南海南部海区海—气通量交换浅析[J];广东气象;2003年02期 |
14 |
申彦波,沈志宝,杜明远,汪万福;敦煌戈壁地表风蚀起沙量的计算[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
15 |
谢应钦
,谢维荣;白天长波辐射通量的测定[J];冰川冻土;1980年04期 |
16 |
吴统文,郑光,瞿章;用太阳射电通量代替太阳黑子相对数的探讨[J];气象;1989年05期 |
17 |
刘树华,辛国君,陈荷生,冯金朝,刘立超;人工植被和流动沙丘近地面层湍流通量的计算[J];气象;1993年09期 |
18 |
支克广,涂钢,廉毅,隋朝阳,付光极,王江;乾安地区盐碱地显热通量的测量[J];气象学报;2002年06期 |
19 |
陈立奇;杨绪林;张远辉;李伟;林奇;林红梅;许苏清;詹建琼;;海洋-大气二氧化碳通量的观测技术[J];海洋技术;2008年04期 |
20 |
刘新;刘晓汝;马耀明;李伟平;;喜马拉雅北部地区春季大气特征及日变化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