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 排土场散体颗粒粒级组成对于浸堆渗流特性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四个矿山排土场216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排土场粒级组成曲线,其粒径明显比堆石较粗,这直接决定了排土场散体具有较大的渗透系数、孔隙直径。浸堆表面在重型自卸式汽车的反复辗压下,使浸堆表面40mm以下颗粒压碎,孔隙率下降25%,渗透系数也大幅度下降,影响深度达10-20m,使之变成弱透水层,成为溶浸液渗透性变差的主要原因。采用多种计算公式分析排土场散体的渗透特性,液固两相流理论计算了细颗粒被带出时的临界流速,以及渗流状态,其结论是一致的,渗流属于过渡流。排土场散体渗流破坏形式为管涌型,临界坡降较小,结合工程实际,浸堆在正常作业下是稳定的。经长期的浸出作业后,浸堆边坡会因边坡浸出液以及细颗粒的聚集使边坡底脚处发生滑坡,为此,提出了有利于边
|
|
|
|
1 |
王贻明;吴爱祥;左恒;杨保华;;微粒渗滤沉积作用对铜矿排土场渗流特性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年12期 |
2 |
周玉新,周志芳;有限分析法在排土场渗流分析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1年10期 |
3 |
周玉新;排土场渗流及其有限元分析[J];金属矿山;1996年01期 |
4 |
张永乐;周玉新;;永平铜矿西部排土场排土方案及其稳定性分析[J];金属矿山;2008年04期 |
5 |
陈孟利;曹净;李育红;;兰坪铅锌矿南大沟排土场稳定性分析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22期 |
6 |
刘贺方;露天开采的排土场复田[J];露天采矿技术;1987年01期 |
7 |
曹文贵,范群英;排土场渗流场有限元分析法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1996年04期 |
8 |
苏文贤;露天矿排土场滑坡距离的探讨[J];露天采矿技术;1989年03期 |
9 |
舒继森,才庆祥,车兆学;倾斜基底软岩排土场边坡失稳机理及防治措施[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
10 |
王海清,李英俊,刘利杰;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排弃方式探讨[J];露天采煤技术;2001年03期 |
11 |
李英俊,刘利杰,王海清;黑岱沟矿西排土场境界及排土程序的优化[J];露天采煤技术;2001年03期 |
12 |
台培东,孙铁珩,贾宏宇,李培军,李文杰;草原地区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3期 |
13 |
蒋福兴,王永博;歪头山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
14 |
杨福军,康英俊;排土场回收矿石的实践[J];金属矿山;2003年04期 |
15 |
肖云辉;;采金船排土场复田及其排土方式[J];中国矿山工程;1985年11期 |
16 |
祖国林;黄土基底排土场特征及滑坡模式的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1994年03期 |
17 |
穆大耀,王勋业;露天排土场边坡稳定性模拟试验与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18 |
李林,李锁平;排土场散体E、μ值计算方法的改进[J];矿业快报;2001年22期 |
19 |
原田晋作;孟庆仁;;利用个人计算机管理排土场[J];矿业工程;1985年01期 |
20 |
黄侃,来庆懿;准格尔矿区露天矿排土场复垦的实践与认识[J];能源环境保护;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