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核爆炸的流体弹塑性计算方案和若干结果
【摘要】:正 在一九六七年与廿一所的同志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对原计算方案稍做了一些变动,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共计算了九种情况,基本上摸清了这个计算方案的特点。现将计算结果整理出来,供讨论和参考。这九次计算仍是针对美国Hardhat实验进行的。
|
|
|
|
1 |
郑永春;沈春霞;;地下核爆炸磁异常基本特征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7年06期 |
2 |
杨宏,贾维敏;基于神经网络的综合评判在核爆模式识别中的应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0年04期 |
3 |
吴硕;;解密美国地下核试验场[J];科学24小时;2010年11期 |
4 |
孙荣印;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J];辐射防护;1990年04期 |
5 |
章邦桐,王湘云,饶冰,张富生;赣南6722铀矿床隐爆碎屑岩地质构造特征与地下核爆炸地质效应的对比[J];高校地质学报;1998年04期 |
6 |
赵克,刘代志,慕晓东,杨永华;核爆地震波的时频特征[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0年04期 |
7 |
何永锋;陈晓非;;利用经验格林函数识别地下核爆炸与天然地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2期 |
8 |
庄慧娥,俞莹,肖聪明,孙贵信,金惠民;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实验室研究 Ⅰ.放射性锶铯在地质材料上的吸附[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7年03期 |
9 |
何永锋,陈晓非,张海明;地下核爆炸Lg波的激发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10 |
佘若谷;李华;刘成安;伍钧;;放射性惰性气体~(37)Ar向地表输运的数值模拟[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8年03期 |
11 |
何祚庥;关于利用核爆炸于和平建设的建议[J];科技导报;1996年03期 |
12 |
楼凤升;低中放核废物地质处置选场刍议[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8年06期 |
13 |
宋炳寰;;忆我国第一次地下(平洞)核试验[J];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00年05期 |
14 |
吴晓露;刘顺成;李超;;核爆探测次声信号研究概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6期 |
15 |
方从启,叶为民,程鸿鑫;结晶岩作为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场所的安全性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16 |
傅探源;γ取样技术(二)[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0年08期 |
17 |
;放射性同位素在测井中的应用[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0年Z1期 |
18 |
杜大海;;放射性废物管理(Ⅱ)[J];辐射防护通讯;1990年04期 |
19 |
李丽;地下核试验监测的数字模拟[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4期 |
20 |
汪小琳,刘亦农,傅依备,陈银亮;岩石痕量铼的中子活化分析[J];核技术;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