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裴福俊,万德钧;一种基于应变模态分析的舰船分布式挠曲姿态测量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5年01期 |
2 |
王文静,刘志明,缪龙秀;基于实验模态的结构应变模态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3 |
顾培英,丁伟农;模态试验在梁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4年03期 |
4 |
陆秋海,周舟,李德葆,郭铁能;结构应变模态辨识的特征系统实现方法[J];机械强度;2004年01期 |
5 |
伊立言;用敲击法识别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J];航空动力学报;1988年04期 |
6 |
李德葆,诸葛鸿程,王波;实验应变模态分析原理和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7 |
张天元,费纪生,刘志刚,张洪田;应变模态分析实验及应用[J];应用科技;1995年01期 |
8 |
张维锋,刘万锋;汽车零部件动态应变场的模态分析[J];力学与实践;1997年04期 |
9 |
张开银,余利华,潘传富;板结构裂纹故障的模式识别[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10 |
杜思义,陈淮;基于应变模态法识别刚架桥梁的损伤[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2期 |
11 |
邓焱,严普强;梁及桥梁应变模态与损伤测量的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1期 |
12 |
张维锋,戴冠军,刘万锋;汽车零部件动态应变场的模态分析法[J];汽车工程;1997年04期 |
13 |
朱晓玲,向在喜,胡均安,魏兵;平面薄板结构应变模态分析[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4 |
孙建刚;王树伟;仝世峰;;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3期 |
15 |
王志华,程载斌,张向东,马宏伟;对结构多位置损伤定位分析方法的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6 |
胡迪春;;应变模态在钢架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6期 |
17 |
秦文科;鲁丽君;查小鹏;;结构应变模态获取途径的理论与仿真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03期 |
18 |
赵晓燕;;基于应变模态的刚构桥损伤诊断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
19 |
董晓马;;损伤定位中应变模态指标的改进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04期 |
20 |
刘晖;瞿伟廉;李功标;肖纯;;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