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熊仲明赵鸿铁  
【摘要】:本文从桩—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观点出发利用样条特解边界元及采用改进的Newmark方法进行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的抗震分析.采用样条特解边界元不仅具有输入数据少,计算工作量小,而且避免了域内积分、奇异积分,是求解共同作用问题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桩—土共同作用下,上部结构将有效地减少地震作用,它随着地基土的软弱程度的显著反应出更加明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熊仲明,赵鸿铁,俞茂宏;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结构-桩-土共同作用的受力分析与数值模拟[J];建筑结构;2004年12期
2 吴子超;杨雪强;;ANSYS用于模拟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作用中土的弹性模量的影响[J];广东建材;2009年07期
3 乔志炜;黄广龙;;控制差异沉降的复合桩基设计方法及有限元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04期
4 陈震,陈劲蕾,张海涛;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杨军;章杨松;;带大底盘地下室高层建筑地震响应分析[J];工业建筑;2010年S1期
6 章跃初;箱形地基共同作用结构设计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4年05期
7 江波;余天庆;;房屋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初探[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03期
8 王莺歌;共同作用数值分析中弹性与弹塑性地基模型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09期
9 乔以东;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刚度对箱形基础的影响[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刘瑛,徐颖;低矮建筑考虑框架—筏基共同作用的结构设计[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12期
11 唐春海;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静力共同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期
12 熊仲明,俞茂宏,赵鸿铁;高层建筑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特性的分析与研究[J];工业建筑;2002年12期
13 董秀竹;张晨明;;基于共同作用的大型筏形基础设计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14 朱幼麟;寿光;;“多肢并联墙”法计算框架、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J];工程力学;1989年02期
15 吴永红,刘树林,张景恒,翁鹿年;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J];城市勘测;1997年03期
16 丁智潮;吴春林;王立;;基础不均匀沉降对上部轻钢结构的受力影响分析[J];钢结构;2006年06期
17 黄芳;李勇强;吴春林;;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附加内力的影响分析[J];浙江建筑;2008年11期
18 王宇辉,张强;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地基模型[J];山西建筑;2004年02期
19 李栋伟,汪仁和;弹塑性本构模型计算冻结壁应力场和位移场[J];低温工程;2005年05期
20 刘岸军;钱国桢;龚晓南;;土层锚杆挡土桩共同作用的非线性拟合解[J];建筑结构;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仲明;赵鸿铁;;边界元特解样条函数在上部结构—桩—土共同作用下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2 张亚东;张全益;;国典华园工程基础设计[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齐永正;;地基一基础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建华;陈锦剑;裴捷;;考虑固结流变的框架-筏板-土的共同作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杨光华;杜秀忠;张君禄;;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弹性地基上梁和板的简化计算方法[A];岩土力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郭宏磊;蒋永生;黄丽;丁大钧;;桩—厚筏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7 刘冬生;胡恒;;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协同计算的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邓安福;干腾君;曾祥勇;;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的一种新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9 朱为奉;刘亦鹏;;钢框架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有限元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沈小璞;段建中;沈小平;范颖;;在软土地基上结构—群桩—地基共同作用的动力特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红军;铅直荷载作用下的桩基础群台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解家毕;带桩多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其在纠偏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3 武成浩;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理论的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曾祥勇;筏板基础无网格计算方法及其在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7年
5 梁旭;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动力特性及其与上部结构动力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石金龙;大底盘框架—核心筒结构筏板荷载传递特征及基础内力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张武;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荣传新;深厚冲积层冻结壁与井壁的力学特性及其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朱红波;L形高层建筑下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反力及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吕文志;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性状与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闪闪;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桩筏基础有限元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2 肖剑飞;上部结构与岩溶地基基础共同作用中刚度影响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杜晓霞;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非线性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4 肖强;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筏板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分析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陈卓;上部结构、筏板、地基共同作用的面向对象有限元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6 李剑;上部结构、筏板基础与岩溶地基共同作用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7 李旭;地震荷载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作用机理及数值模拟[D];西华大学;2010年
8 包雪松;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对弹性地基梁的影响[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9 陈帅;多跨钢骨转换梁与上部剪力墙共同作用的弯剪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05年
10 刘岸军;土层锚杆和挡土排桩共同作用的工程实用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相晓冬;大地震震出国产避震技术[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刘枫;新北京南站站台的悬垂梁结构[N];建筑时报;2007年
3 实习记者 张洁;切断地震冲击力[N];中国企业报;2008年
4 本刊编辑部;如何打造震不垮的“家”[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李玉明;叠层橡胶垫隔震技术有效提高建筑抗震能力[N];中华建筑报;2008年
6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7 贺慧宇;科技抗震:以“柔”克“刚”[N];中国建设报;2008年
8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黄加坡李大庆;强台风作用下砌体结构墙体的处理[N];建筑时报;2007年
9 张爱林;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暨2008年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预应力钢结构设计优化方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杨永华;浅析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原因及其预防[N];伊犁日报(汉);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