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岩石变形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奉献给敬爱的王仁老师

郑亚东  
【摘要】:正 王老师去世一周年了,先生的言谈身影、高尚人品和渊博学识仍不时地浮现在我深深怀念之中。回首往事,与先生的有幸结识是在那动荡的“文革”年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俊来,刘正宏,徐仲元,陈华;上部地壳岩石变形与方解石质岩石的低温流动[J];世界地质;2000年03期
2 申剑坤;秦柳;张良华;;压力衰竭对储层岩石影响的现状报告[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9期
3 刘俊来;上部地壳岩石流动与显微构造演化——天然与实验岩石变形证据[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4 祖烨;郭文武;;岩石声发射信号AR模型谱分析[J];人民长江;2006年11期
5 赵中岩;压溶——一个重要的地质变形机制[J];岩石学报;1986年04期
6 曾正文,马瑾,刘力强,刘天昌;岩石破裂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动态特征及意义[J];地震地质;1995年01期
7 陈柏林,董法先;江西大背坞地区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变形与矿物变化的关系[J];矿物岩石;1999年01期
8 姚大全;岩石变形所反映的地震作用过程——第13届国际变形机理、流变学和构造学学术会议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1年07期
9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10 郑亚东,王涛,王新社;新世纪构造地质学与力学的新理论——最大有效力矩准则[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11 石磊,黄维平,孟宪刚;岩石变形图像分析的计算机统计方法初探[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12 ;简讯[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2期
13 颜玉定,李健康,廖远群;岩石变形实验中的微破裂与地震的联想[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14 刘培洵,刘力强,陈顺云,陈国强,马瑾;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辐射的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15 刘力强,陈国强,刘培洵,陈顺云,马瑾;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16 刘俊来;岩石变形机制与流变学研究的近期发展──显微构造、变形机制与流变学国际会议简介[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17 刘丽;房会春;顾辉亮;;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对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影响[J];石油钻探技术;2011年02期
18 张毅,廖华林,李根生;岩石连续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9 彭瑞东;鞠杨;谢和平;;灰岩拉伸过程中细观结构演化的分形特征[J];岩土力学;2007年12期
20 彭瑞东;谢和平;周宏伟;;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热力学分析[J];金属矿山;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亚东;;岩石变形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奉献给敬爱的王仁老师[A];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C];2002年
2 赵阿兴;;一种快速测定岩石长期抗压强度的实验方法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马胜利;雷兴林;刘力强;马瑾;;影响岩石变形中微破裂时空分布的因素及其地震学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刘力强;陈国强;刘培洵;陈顺云;马瑾;;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文斌;孙殿卿;;关于岩石变形及破坏与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7 王艳梅;刘宝林;贾苍琴;;岩石细观力学试验方法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洪汉净;;强震发生的力学条件以及强震地点的预测[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9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10 陈庆宣;;岩石形变与构造应力场分析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8)[C];198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伟;循环载荷作用下岩石与孔隙水耦合作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宫凤强;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力学特性和动态强度准则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宋艳波;低渗气藏岩石变形渗流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柴文革;围压卸载条件下花岗岩损伤演化与破坏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鹏;水—岩作用的岩体剪切特性试验与M-H-C耦合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李云祯;高孔岩石局部化变形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崔少东;岩石力学参数的时效性及非定常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韩文梅;岩石摩擦滑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9 傅晏;干湿循环水岩相互作用下岩石劣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陈忠;岩石直接拉伸与压缩循环加载试验与变形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石飞;循环加载条件下岩石单轴压缩与直接拉伸力学特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刘楠;岩石冻融力学实验及水热力耦合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占海;动态扰动触发高静应力岩石发生破裂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袁小平;基于细观力学的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8 陈国强;岩石变形与电磁辐射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9 蒋维;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高科;岩石SHPB实验技术数值模拟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碧玛;我国地质流体作用研究获重要成果[N];科技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