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变形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奉献给敬爱的王仁老师
【摘要】:正 王老师去世一周年了,先生的言谈身影、高尚人品和渊博学识仍不时地浮现在我深深怀念之中。回首往事,与先生的有幸结识是在那动荡的“文革”年代……
|
|
|
|
1 |
刘俊来,刘正宏,徐仲元,陈华;上部地壳岩石变形与方解石质岩石的低温流动[J];世界地质;2000年03期 |
2 |
申剑坤;秦柳;张良华;;压力衰竭对储层岩石影响的现状报告[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9期 |
3 |
刘俊来;上部地壳岩石流动与显微构造演化——天然与实验岩石变形证据[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
4 |
祖烨;郭文武;;岩石声发射信号AR模型谱分析[J];人民长江;2006年11期 |
5 |
赵中岩;压溶——一个重要的地质变形机制[J];岩石学报;1986年04期 |
6 |
曾正文,马瑾,刘力强,刘天昌;岩石破裂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b值动态特征及意义[J];地震地质;1995年01期 |
7 |
陈柏林,董法先;江西大背坞地区韧性剪切带中岩石变形与矿物变化的关系[J];矿物岩石;1999年01期 |
8 |
姚大全;岩石变形所反映的地震作用过程——第13届国际变形机理、流变学和构造学学术会议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1年07期 |
9 |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
10 |
郑亚东,王涛,王新社;新世纪构造地质学与力学的新理论——最大有效力矩准则[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11 |
石磊,黄维平,孟宪刚;岩石变形图像分析的计算机统计方法初探[J];地质力学学报;1998年03期 |
12 |
;简讯[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2年02期 |
13 |
颜玉定,李健康,廖远群;岩石变形实验中的微破裂与地震的联想[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
14 |
刘培洵,刘力强,陈顺云,陈国强,马瑾;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辐射的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
15 |
刘力强,陈国强,刘培洵,陈顺云,马瑾;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
16 |
刘俊来;岩石变形机制与流变学研究的近期发展──显微构造、变形机制与流变学国际会议简介[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17 |
刘丽;房会春;顾辉亮;;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对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影响[J];石油钻探技术;2011年02期 |
18 |
张毅,廖华林,李根生;岩石连续损伤统计本构模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9 |
彭瑞东;鞠杨;谢和平;;灰岩拉伸过程中细观结构演化的分形特征[J];岩土力学;2007年12期 |
20 |
彭瑞东;谢和平;周宏伟;;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热力学分析[J];金属矿山;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