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入缺口根部局部损伤区概念,并应用应变疲劳理论、累积损伤理论和断裂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缺口根部疲劳形成寿命分析进行探讨,并与含中心孔板谱载下的实验值进行比较和讨论,理论分析值和实验值吻合较好。
|
|
|
|
1 |
姜伟之
,王春生;用双边切缝试样的高温蠕变裂纹扩展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
2 |
华俊卿,金绍斌,吴克俭,李炳千;FD-600型翻倒式自动卸料离心机立柱根部应力分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3 |
余同希;结构的塑性动力响应(一)[J];爆炸与冲击;1990年01期 |
4 |
刘锋;席丰;;端部受撞击作用弹塑性悬臂曲梁的大挠度动力响应[J];振动与冲击;2006年01期 |
5 |
孙远韬;王少梅;;基于SIF幅值拟合的机械结构裂纹扩展寿命分析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5期 |
6 |
肖欣然
,姜伟之;局部应变疲劳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
7 |
徐楠;陈举华;;局部应力应变疲劳的能量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
8 |
金奕山;李琳;;随机振动结构Von Mises应力过程峰值概率密度函数的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6年04期 |
9 |
中国科学院北京力学研究所透平研究组;透平的控制旋涡设计[J];力学进展;1975年02期 |
10 |
郑修麟;;局部应变范围与疲劳裂纹起始寿命[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
11 |
黄永刚,武际可;一种无感觉触须的力学分析[J];力学与实践;1987年06期 |
12 |
孟广伟;李锋;周振平;赵云亮;;基于随机有限元法的结构经济寿命分析[J];机械强度;2007年04期 |
13 |
郑参谋;黄其青;殷之平;谢伟;;孔边凸台结构的损伤容限优化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1期 |
14 |
马新平;尚德广;刘豪;孙国芹;李承山;李德胜;;基于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电镀铜薄膜缺口疲劳断裂特性研究[J];机械强度;2009年05期 |
15 |
王靖涛;裁剪脉冲加载法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87年10期 |
16 |
侯唯健,余同希,苏先樾;弹塑性悬臂梁结构动力响应中的弹性效应[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
17 |
邓剑波,朱梓根,李其汉,赵杰;悬臂梁根部金属橡胶减振器阻尼性能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8年04期 |
18 |
季冲平,郭晓民,蒋瞻;圆缺口试样的疲劳启裂和低周疲劳寿命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年08期 |
19 |
穆建春,张铁光;端部受斜冲击的刚塑性悬臂梁的双铰模型[J];爆炸与冲击;1999年04期 |
20 |
缪炳祺,陈巍;标称应力法中构件S-N疲劳曲线的预测[J];工程设计;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