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退火对氧化钒薄膜的相成分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利用真空退火工艺处理 p-Si(100)衬底上磁控溅射制备的氧化钒多晶薄膜。利用 X 射线衍射(XRD)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四探针测试方法,研究了退火时间对薄膜的相成分和电学性能的影响,并观察分析了氧化钒薄膜的表面形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变化, 薄膜的相成分不断发生变化,钒氧比例不断升高,可以得到多种氧化钒的相。适当的真空退火处理可以改善薄膜的表面质量,并且能有效地降低氧化钒薄膜的室温电阻率达两个数量级。
|
|
|
|
1 |
梁耀廷,崔敬忠,达道安,刘向,李智;氧化钒薄膜制备与特性研究[J];真空与低温;2004年02期 |
2 |
崔敬忠,达道安,邱家稳,李喜梅,王枚;双靶磁控溅射制备掺W氧化钒薄膜的研究[J];真空与低温;1999年02期 |
3 |
胡典文,伍乃娟,沈电洪,齐上雪,谢侃;真空退火超导材料Ba_2Y_1Cu_3O_(7—δ)的光电子能谱研究[J];科学通报;1988年14期 |
4 |
张伟斌;高纯铝箔的真空退火[J];电子元件与材料;1985年02期 |
5 |
刘雄飞,肖剑荣,简献忠,高金定;真空退火对a-C:F:H薄膜的结构与光学带隙的影响[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4年05期 |
6 |
晏伯武;;氧化钒薄膜热敏特性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05期 |
7 |
魏雄邦;吴志明;王涛;许庆宪;李建峰;蒋亚东;;氧化钒薄膜的制备技术及特性研究[J];材料导报;2007年S1期 |
8 |
李周;杨宝芳;屈玉珍;艾碧蓉;;H62黄铜片的光亮软化退火[J];光电工程;1984年02期 |
9 |
刘雪峰,黄德修,李再光;具有稳定封装结构的1.3μm InGaAsP行波半导体光放大器[J];光通信技术;1993年02期 |
10 |
袁俊;太云见;李龙;秦强;魏虹;任华;;适用于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的氧化钒薄膜制备研究[J];红外技术;2009年06期 |
11 |
方广志;李合琴;沈洪雪;宋泽润;;VO_x/TiO_x/Ti多层薄膜的制备工艺与内耗研究[J];真空;2009年04期 |
12 |
魏雄邦;蒋亚东;吴志明;廖家轩;贾宇明;田忠;;氧化钒薄膜的微观结构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0期 |
13 |
赵力丁;吴志明;蒋亚东;;氧化钒薄膜的掺锆实验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
14 |
熊昊;吴志明;蒋亚东;魏雄邦;浦娟;;磁控溅射制备的氧化钒的椭偏光谱分析[J];半导体光电;2008年06期 |
15 |
杨海波;胡明;吕宇强;甄志成;张绪瑞;张伟;;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多孔硅绝热层的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
16 |
陈永平;刘强;施永明;唐成伟;梁平治;;单片式128×1氧化钒微测辐射热计非致冷焦平面的研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7年05期 |
17 |
袁俊;太云见;雷晓虹;何雯瑾;陈妞;;氧化钒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工艺研究[J];红外技术;2009年01期 |
18 |
陈建国,郭群英,邢昆山;测辐射热计的微桥研制和VO_x膜成膜研究[J];半导体技术;2002年01期 |
19 |
董翔;吴志明;王涛;许向东;李伟;蒋亚东;;溅射工艺条件对氧化钒欧姆接触特性的影响[J];半导体光电;2009年02期 |
20 |
黎文模;陈向东;段晓峰;;氧化钒热敏薄膜非致冷红外探测器的等效模型[J];红外技术;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