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白僵菌对黑尾叶蝉和褐稻虱产卵的影响

张志光  黄学雅  
【摘要】:正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是稻黑尾叶蝉(Nephotellin cincticeps)和褐稻虱(Nilapanvata lugens Stal)的重要病原真菌,在自然流行的情况下,对虫口数量的消长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利用白僵菌防治该两种害虫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志涛;陈伦裕;;稻飞虱、叶蝉求偶鸣声研究初报[J];中国水稻科学;1987年02期
2 ;水稻根区施药防治褐稻虱、黑尾叶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1979年07期
3 ;上海地区黑尾叶蝉的初步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1974年S4期
4 ;褐腰赤眼蜂的保护与利用[J];今日科技;1975年15期
5 谢联辉,陈昭炫,林奇英;水稻类普矮病的研究Ⅰ.类普矮病——水稻上的一种新的病毒病[J];植物病理学报;1979年02期
6 ;黑尾叶蝉和水稻矮缩病的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1973年02期
7 阮义理;;水稻病毒病虫媒传染的研究[J];今日科技;1974年20期
8 林奇英;谢联辉;郭景荣;;光照和食料对黑尾叶蝉生长繁殖及其传播水稻东格鲁病能力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9 ;头蝇(Pipunculus sp.)的初步研究[J];今日科技;1973年22期
10 金行模;张纯胄;;褐腰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田间发生动态以及保护利用途径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80年02期
11 陈其志,李百炼;防治黑尾叶蝉的序贯抽样[J];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07期
12 章松柏;吴祖建;段永平;谢联辉;林奇英;;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13 ;“6711”防治二化螟、黑尾叶蝉[J];今日科技;1971年47期
14 ;防治黑尾叶蝉 控制普通矮缩病[J];农业科技通讯;1975年05期
15 ;二晚秧田中黑尾叶蝉虫口密度与水稻矮缩病发生的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76年01期
16 顾正远;日本水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的进展[J];昆虫知识;1986年02期
17 戴仁怀;倪林;张伟;;黑尾叶蝉几种感器的电镜扫描观察[J];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18 陈声祥,阮义理,金登迪,林瑞芬,陈光堉,高东明;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及流行[J];植物病理学报;1979年01期
19 李德葆;盛方镜;;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生流行预测中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03期
20 谢联辉,林奇英,朱其亮;水稻簇矮病的研究Ⅱ.病害的分布、损失、寄主和越冬[J];植物病理学报;198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光;黄学雅;;白僵菌对黑尾叶蝉和褐稻虱产卵的影响[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2 倪林;戴仁怀;蒋晓红;;水稻病毒病及其传毒介体黑尾叶蝉的比较研究[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农向群;;快速提取白僵菌DNA方法的比较与改进[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蔡国贵;;福建省白僵菌生产和应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5 殷凤鸣;陈权才;何雪香;何立平;吕尊德;郭桂林;李祖文;;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酯酶同工酶测定[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6 王用贤;王光汉;;利用泥土生产白僵菌[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7 黄金水;何益良;李文宣;林际朗;林庆源;黄晓娥;;白僵菌粘膏的研制与林间应用[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二卷)[C];1991年
8 李运帷;;对我国白僵菌大量生产方法的探索与思考[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C];1991年
9 杜克辉;龙凤芝;;白僵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A];《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C];1986年
10 刘光华;殷凤鸣;;温、湿度对白僵菌含孢量的影响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ehroon Khan;几种昆虫 病原真菌抗蚜虫活性分析及其功能蛋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2 陈斌;昆明地区蚜虫病原真菌的发生与两种生防真菌制剂对菜蚜及粉虱的田间防效评价[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滨;白僵菌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基础[D];浙江大学;2003年
4 宋漳;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5 潘洁茹;虫生真菌座壳孢的分离鉴定和代谢产物的活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6 何学友;金龟子绿僵菌松墨天牛优良菌株筛选及其林间宿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7 濮小英;球孢白僵菌孢子悬乳剂与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几种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室内与田间协同防效评价[D];浙江大学;2004年
8 李忠;杀蚜蝉拟青霉菌株筛选、培养及其致病作用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方卫国;昆虫病原真菌降解寄主体壁酶基因的克隆及球孢白僵菌高毒力重组菌株的获得[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10 李正跃;云南烟田生态系统媒介害虫的生物学及其传毒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莉;水稻、黑尾叶蝉与水稻矮缩病毒三者间关系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巴俊伟;对水稻矮缩病毒传毒能力存在差异的叶蝉群体mRNA差异表达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3 柳丰;施用农药对食虫沟瘤蛛摄食量及生育力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季香云;白僵菌固体发酵及对蔬菜害虫毒力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5 胡加付;白僵菌工业化生产与防治天牛技术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6 王国昌;北方干旱地区油松毛虫致病性白僵菌的筛选[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7 杨苗苗;松叶蜂病原微生物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宋入梅;应用白僵菌和绿僵菌防治甜菜夜蛾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温发园;病原物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致病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牛宇;病原物白僵菌对油松毛虫致病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丹;生育期偏迟的稻田黑尾叶蝉发生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2 曹涤环;常用生物农药[N];福建科技报;2000年
3 王卫英通讯员 蒙光明;兰溪褐稻虱虫害大面积暴发[N];金华日报;2007年
4 王怡荣 李炎;武宁生物“利剑”防护生态安全[N];九江日报;2010年
5 记者 孙晓梅;海盐虫口夺粮保丰收[N];嘉兴日报;2005年
6 尹维万;白僵菌防松毛虫冬季放菌效果好[N];湖南科技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韩倩 实习生 林彦;部分农户晚稻失收[N];北海日报;2009年
8 殷元元 实习生 余勤琴;黄山周边松树系上“白腰带”[N];黄山日报;2006年
9 周和毅;哪些植物适宜开发杀虫剂[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10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如何使用生物农药?[N];农资导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