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
【摘要】: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是淡水湖泊两种常见的蓝藻。其中铜绿微囊藻能产生藻毒素而惠氏微囊藻则不产毒。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针对两种蓝藻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在混合培养时的相互抑制。研究结果显示铜绿微囊藻能通过化感作用显著抑制惠氏微囊藻的生长,化感作用的强弱与藻的起始密度和混合比相关,当藻的混合比为1:1,起始密度大于0.5×106cells.mL-1,惠氏微囊藻受到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产生藻毒素受共存惠氏微囊藻的影响,通过固相萃取对铜绿微囊藻的分泌物进行分级分离,组分的极性越大对惠氏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越强,不同组分间具有协同化感作用。采用GC(LC)-MS分别对不同组分进行分析,除了藻毒素,还存在其他的化感物质。
|
|
|
|
1 |
许玲;张无敌;尹芳;刘士清;李建昌;徐锐;陈玉保;;蓝藻综合利用研究现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
2 |
陈因,方大惟;蓝藻Anabaena 7120固氮酶活性表达和生理条件的关系[J];核农学报;1990年02期 |
3 |
郭厚良;甘露醇对蓝藻细胞的作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0年01期 |
4 |
张景荣,朱法华;蓝藻富集金的模拟实验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化学;1993年01期 |
5 |
;鲢鳙是蓝藻克星[J];科学课;1999年10期 |
6 |
刘新尧,石苗,廖永红,邹莉,安成才;食藻原生动物及其在治理蓝藻水华中的应用前景[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4期 |
7 |
刘志礼;朱浩然;;蓝藻的起源及其意义[J];生物学通报;1982年02期 |
8 |
陈延伟,陈婉华,谢应先;陆生蓝藻的耐干性和光合固氮效能及其在生态学上的意义[J];土壤肥料;1987年02期 |
9 |
陈因,方大惟;氯化钠影响下蓝藻Anabaena 7120的固氮活性和去铵阻抑[J];核农学报;1991年04期 |
10 |
康瑞娟,秦静芬,汪晶,曹恩华,施定基;砷对蓝藻光合作用和细胞生长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
11 |
张海春;陈雪初;李春杰;;光照度对蓝藻垂直迁移特性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5期 |
12 |
姚玲爱;赵学敏;周广杰;完颜华;蔡立梅;胡国成;许振成;;广东省高州水库春季蓝藻水华成因初步探讨[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
13 |
俞家禄,陈明惠,林坤二,俞敏娟;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毒性的研究 Ⅰ.淡水蓝藻毒性的检测[J];水生生物学报;1987年03期 |
14 |
郭祥学,施定基,茹炳根;蓝藻的类金属硫蛋白及其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年03期 |
15 |
吴红艳,赵以军,郭厚良,张婷,郭文娟;重金属及微量元素诱导蓝藻形成液泡[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
16 |
周赞虎,刘仁海,楼士林;蓝藻基因组研究进展[J];台湾海峡;2004年03期 |
17 |
柯为;治理水华的微生物技术[J];生物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18 |
张晓雯;梁成伟;鲍华燕;秦松;;蓝藻中的主要信号转导系统[J];生命的化学;2009年01期 |
19 |
王淼星;向安;魏大巧;夏雪山;刘丽;;噬藻体光合作用基因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1期 |
20 |
陈因,方大惟;分子氢支持蓝藻Anabaena7120固氮的生理基础研究[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