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学孢粉分析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重视,针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越发深入。作为环境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孢粉分析研究的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多、应用广泛。通过对泥炭沉积孢粉的分析,可以掌握古人类发展过程中全球及区域气候的整体变化及波动特点;根据文化层及遗址周边地区的孢粉分析,可以了解古人类生活的区域气候特征及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并推测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文化层孢粉的组合特征和变化也为解决人类文化发展及农业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
|
|
1 |
黄春长;西北欧全新世中期的Elm Decline研究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5期 |
2 |
徐海;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2期 |
3 |
郝守刚,马学平,夏正楷,赵朝洪,原思训,郁金城;北京斋堂东胡林全新世早期遗址的黄土剖面[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4 |
李宜垠;侯树芳;莫多闻;;湖北屈家岭遗址孢粉、炭屑记录与古文明发展[J];古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
5 |
童国榜,石英,吴瑞金,羊向东,瞿文川;龙感湖地区近3000年来的植被及其气候定量重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7年02期 |
6 |
杨晓燕;郁金城;吕厚远;崔天兴;郭京宁;刁现民;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9期 |
7 |
刘全玉;鹿化煜;李小强;王志俊;石兴邦;;利用孢粉和有机质碳同位素重建半坡人时期古环境再探[J];考古与文物;2007年01期 |
8 |
王琫瑜,孙湘君;内蒙古察素齐泥炭剖面全新世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1997年05期 |
9 |
李宜垠;周力平;崔海亭;;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体[J];科学通报;2008年09期 |
10 |
孔昭宸;杜乃秋;张子斌;;北京地区10000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2年02期 |
|
|
|
|
|
1 |
吴汝祚;论老哈河、大凌河地区的文明起源[J];北方文物;1995年01期 |
2 |
许清海,杨振京,崔之久,阳小兰,梁文栋;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
3 |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
4 |
莫多闻,李非,李水城,孔昭宸;甘肃葫芦河流域中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
5 |
朱诚,于世永,卢春成;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
6 |
郑洪汉;;中国北方近二万年来环境变化的若干地质证据[J];第四纪研究;1989年01期 |
7 |
王苏民;吴瑞金;蒋新禾;;内蒙古岱海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迁与古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0年03期 |
8 |
李平日,方国祥,黄光庆;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J];第四纪研究;1991年02期 |
9 |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
10 |
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