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克鲁克湖区全新世湖水位与植被变化
【摘要】:正 在柴达木盆地的淡水湖泊克鲁克湖水深270 cm处钻取了688cm的岩芯(KL05-2)。利用植物残体进行AMS测年,建立了该岩芯的年龄框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在4-10%,碳酸盐含量在20-70%波动。大多数低碳酸盐值对应着粘土层位,含丰富的植物残体,可能代表着季风降水减少的浅水环境,而高碳酸盐值则代表着相对深水环境。湖水位在早全新世较湿润,具有千年级波动,而在中全新世具百年级波动,气候干旱,晚全新世湖水位较稳定,较中全新世湿润。孢粉分析支持
|
|
|
|
1 |
田立德;姚檀栋;余武生;章新平;蒲健辰;;青藏高原水汽输送与冰芯中稳定同位素记录[J];第四纪研究;2006年02期 |
2 |
张虎才;雷国良;常凤琴;樊红芳;杨明生;张文翔;;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年代学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7年04期 |
3 |
万永革;沈正康;曾跃华;盛书中;;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库仑应力积累演化对大地震发生的影响[J];地震学报;2007年02期 |
4 |
王品清;陈华;;热惯量填图与冻土研究[J];地质通报;2008年07期 |
5 |
邬光剑;潘保田;李吉均;管清玉;刘志刚;;祁连山东段0.83Ma以来的构造-气候事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6 |
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陈辉,吕新苗;青藏高原东北部典型花粉类型埋藏特征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
7 |
方小敏;宋春晖;戴霜;朱迎堂;高军平;张伟林;;青藏高原东北部阶段性变形隆升:西宁、贵德盆地高精度磁性地层和盆地演化记录[J];地学前缘;2007年01期 |
8 |
杨用彪;孟庆泉;宋春晖;胡思虎;张平;刘平;陈传飞;;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2009年06期 |
9 |
孙延贵;张焜;余景晖;马世斌;;青藏高原中南部我国内、外流流域分水岭的东向迁移与“那曲运动”[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S1期 |
10 |
彭雯;高艳红;;青藏高原融冻过程中能量和水分循环的模拟研究[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
11 |
才树华;;河西构造系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3期 |
12 |
袁晏明;桑隆康;李德威;于吉顺;赵继龙;袁宴德;;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三叠系巴彦喀拉山群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3期 |
13 |
杨东;焦金鱼;田娜;方小敏;李吉均;;陇西黄土沉积记录反映的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季风的演化过程[J];干旱区地理;2008年01期 |
14 |
胡永钧;屠泓为;吴进;;小波分析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高原地震;2008年01期 |
15 |
陈星,于革,刘健;东亚中全新世的气候模拟及其温度变化机制探讨[J];中国科学D辑;2002年04期 |
16 |
郑益群,于革,薛滨,王苏民;6kaB.P.东亚区域气候模拟及其变化机制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
17 |
曾融生;阚荣举;何傳大;;柴达木盆地的低頻地震工作[J];科学通报;1960年10期 |
18 |
侯蜀光;;滇东北地区泥炭植物残体主要类型及其特性[J];云南地质;1992年01期 |
19 |
于革,柯贤坤;从2003年加拿大第四纪与地貌大会看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原因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3年15期 |
20 |
曾融生;阚荣举;何传大;李彭年;;柴达木盆地低频地震探测结晶基底的工作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196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