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马兜铃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比较研究(摘要)
【摘要】:马兜铃(Aristolochiae Fructus)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的功效;用于肺热喘咳、痰中带血、肠热痔血、痔疮肿痛等症。《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收载其基原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Bge.和南马兜铃A.debilis Sieb.et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对马兜铃酸肾病的广泛关注,使马兜铃属植物中作为药用品种的使用问题备受争议,马兜铃也是其中之一。但《中国药典》中马兜铃的质量标准尚不完善,缺乏较为专属的定性方法,尚无定量方法,马兜铃药材的国家药品安全标准亟待建立。鉴于药典收载的马兜铃的两个品种(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和南马兜铃A.debilis Sieb)均在临床上使用,且两两者在马兜铃酸类成分的含量及肾毒性方面的差别尚不明确,为保障其用药安全及有效性,有必要对两种中药马兜铃中所含的马兜铃酸(AAs)及马兜铃内酰胺(ALs)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我们建立了同时测定南北马兜铃中多成分的HPLC-DAD定量分析方法,该法分析时间短,分离度好,具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所测定的7个成分包括5个AAs类成分(aristolochic acidsⅠ、Ⅱ、Ⅲa、Ⅳa和Ⅶa)和2个ALs类(aristololactamsⅠ和Ⅱ),基本涵盖了马兜铃的主要成分、微量成分及已明确的毒性成分。利用所建立的HPLC-DAD分析方法对从全国收集到的共计59份马兜铃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其中11份为采集的北马兜铃药材、15份为采集的南马兜铃药材,其余33份为商品药材。首次测定了南马兜铃中AA-Ⅰ和AA-Ⅱ以外的3个马兜铃酸和2个马兜铃内酰胺成分的含量,分别为:AA-Ⅲa、AA-Ⅳa、AA-Ⅶa、AL-Ⅰ、AL-Ⅱ;另外,通过性状鉴别及AA-Ⅳa/AA-Ⅶa两个成分相对含量的不同,能有效地区分马兜铃的两个品种,并明确了市面上使用的马兜铃药材的基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