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五峰县境内,属武陵山东段余脉山地,为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三大物种特有中心之一的川东-鄂西特有中心和第三纪古植物的孑遗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该区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以第三纪孑遗珍稀濒危植物集中分布群落为典型特征。该区地貌复杂,海拔落差大,微生境复杂多变,拥有从低山河谷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和多种植被类型。目前已知该保护区有维管植物194科819属2088种、苔藓植物33科90属192种和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7属7种,维管植物物种数占湖北省总数的34.4%和全国总数的7.5%,其中蕨类植物31科71属194种、裸子植物6科18属25种、被子植物157科730属1869种,属国家特有珍稀濒危或重点保护的植物约有70余种。该区有脊椎动物25目74科306种,其中兽类8目23科87种,爬行类2目9科38种,两栖类2目8科24种,鸟类13目34科158种,分别为湖北省总种数的73%、36%、55%、73%。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以及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70种。昆虫类的调查尚在进行中,目前已知有14目74科206种,淡水鱼类研究尚未开展。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地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县,长期以来以森工产业为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曾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保护区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和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限制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进一步扩充保护区面积、引进科研力量并提升人员自身科研素质、协调并增强区内外社区共管是该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