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
【摘要】:通过采集明清时期(自16世纪明代中后起至19世纪清代后期3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水平、城镇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种植制度、农产品商业化程度、自然灾害发生、人口转移等历史状况,以杭嘉湖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时期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商品经济、人文状况、城镇发展、农业生产系统特征、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的状况。研究发现,在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严重的人地矛盾冲突下,已经逐渐发展出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解决农村过多劳动力同时提高经济效率的农村手工业/加工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一种基于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需求的多产业经营,并且注重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耦连,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链结,提高系统整体净生产力的模式应形成。同时指出,在杭嘉湖地区的周缘地带,由于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过度开垦和樵采以及小矿业的发展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后效(河流和湖泊的淤塞)正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构成威胁,以虫灾为代表的自然灾害也不时地危害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以史为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应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