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优培九在三门种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摘要】:正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单季晚稻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三门农民的主要口粮来源。为提高单季晚籼稻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1998年开始引进两优培九进行试验示范,效果明显。2000年开始大面积示范。1999~2003年五年累计种植面积5790公顷,该组合表现出增产潜力大,稳产,抗逆性强,米质优,尤其抗白叶枯病、抗倒伏等特点,是一个较理想的单季晚稻主栽组合。2000年列入县农业“丰收计划”,促进了超级杂交稻的示范、推广及应用,2003年面积达到2340公顷,已成为三门县主栽的单季晚稻品种。为了更好地指导生产,现将引进、示范情况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
|
|
|
1 |
全永明;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的示范与推广概述[J];杂交水稻;2005年03期 |
2 |
白朴;项雄;王元辉;陶开战;;超级稻的特征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种子;2006年04期 |
3 |
宋德平,欧安锋,龚开伟,龚光雄;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4年06期 |
4 |
裴又良;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营养特性研究[J];杂交水稻;2005年03期 |
5 |
吕川根;“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育成与应用技术体系”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J];江苏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
6 |
许世觉,姚必仁,王细国,李经梓;两优培九超高产示范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1年02期 |
7 |
覃金山;两优培九在湘西州的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
8 |
黄卿智;;两优培九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11年07期 |
9 |
吕川根,邹江石;两个超级杂交稻与汕优63光合株型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
10 |
朱新颖;;两优培九的特征特性及其主要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年04期 |
11 |
张斌;两优培九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2年01期 |
12 |
刘伟明;两优培九在浙江台州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8期 |
13 |
王荣富,张云华,焦德茂,钱立生,于江龙;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生育后期的光抑制和早衰特性[J];作物学报;2004年04期 |
14 |
李大恒;两优培九在湘西山区栽培的特征特性与超高产技术[J];杂交水稻;2005年01期 |
15 |
罗世友;陈大洲;肖叶青;盛国清;胡兰香;熊焕金;刘初生;;超级稻两优培九的农艺性状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06期 |
16 |
豆新社;玉米新品种承3359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年11期 |
17 |
杨玉萍,邓可红,石伟平,杨慧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穗肥施用时期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18 |
高建明,陈双龙,郑旋;两优培九在福建试验示范表现及配套技术[J];中国稻米;2001年05期 |
19 |
林贵发;邱木生;;T优5570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2004年06期 |
20 |
严素娥;张小红;李必忠;;淮稻10号特征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