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业干旱的人工增雨作业需求指数
【摘要】:本文利用1960年至2007年全省各站降水量、蒸散量和旱情记载等资料,确定以降水量和蒸散量为参数的干旱指数计算的方法:结合作物不同生长期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定义人工增雨作业需求指数。本研究有助于对我省人工增雨作业需求指数做出定量计算,减少人工增雨作业的盲目性。
|
|
|
|
1 |
袁金国,魏立涛,王云秀;遥感监测干旱图像产品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2 |
王效瑞,田红;安徽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3 |
高蓓;栗柯;李艳丽;魏婷;;陕西夏玉米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4 |
李英年,王启基,赵新全,沈振西;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0年01期 |
5 |
张永勤,彭补拙,缪启龙,向毓意;南京地区农业耗水量估算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5期 |
6 |
张谋草;赵满来;王宁珍;杨民;黄斌;郭海英;王位泰;;陇东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分析[J];草业科学;2006年01期 |
7 |
高永刚;王育光;殷世平;李秀芬;Curnel Yannick;;作物长势监测系统在作物产量预测应用中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8 |
杜军;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
9 |
李新坡;莫多闻;朱忠礼;;祁连山、贺兰山与吕梁山山前冲积扇上的农地对比[J];地理研究;2006年06期 |
10 |
张佳华,符淙斌,王长耀;遥感信息结合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区域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J];大气科学;2000年05期 |
|
|
|
|
|
1 |
任立良,刘新仁;基于DEM的水文物理过程模拟[J];地理研究;2000年04期 |
2 |
袁国富,唐登银,罗毅,于强;基于冠层温度的作物缺水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
3 |
秦大河,丁一汇,王绍武,王苏民,董光荣,林而达,刘春蓁,佘之祥,孙惠南,王守荣,伍光和;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
4 |
王鹏新,龚健雅,李小文,王锦地;基于植被指数和土地表面温度的干旱监测模型[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
5 |
李星敏,刘安麟,张树誉,王钊;热惯量法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1期 |
6 |
王密侠,马成军,蔡焕杰;农业干旱指标研究与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年03期 |
7 |
申双和,周英;旱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平衡的模拟[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8 |
金龙,丁德峻,罗莹;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分析[J];气象科学;1989年02期 |
9 |
汤志成,张旭晖;江苏旱作农田水分盈亏量之计算[J];气象科学;1996年03期 |
10 |
邓根云;水面蒸发量的一种气候学计算方法[J];气象学报;197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