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维黄杨星D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突触生长素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脑组织突触生长素(synaptophysin,SYN)表达与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环形银夹使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狭窄,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CVBD对RHRSP脑缺血2h后再灌注1、7、14、30d不同时间点大鼠脑组织SYN表达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干预作用,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结果脑缺血2h后再灌注第1d,对照组缺血区周围及海马处可见SYN阳性表达细胞(20.52±5.53)个/cm~2,第7d达高峰(70.48±5.49)个/cm~2,第14d明显下降(51.47±3.48)个/cm~2,第30d则下降(5.64±1.57)个/cm~2至假手术组水平(3.63±0.88)个/cm~2(P0.05);治疗组SYN阳性表达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第1d(45.17±4.72)个/cm~2、第7d(89.23±6.41)个/cm~2、第14d(68.51±2.82)个/cm~2、第30d(13.28±3.81)个/cm~2时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同一时间点的水平(P0.01,P0.05);治疗组受损脑组织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 CVBD促进RHRSP脑缺血损伤区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脑组织SYN的表达,减轻突触超微结构损伤等机制密切相关。
|
|
|
|
1 |
黄晓东;;蝙蝠葛碱对肾上腺素所致药物性高血压大鼠的影响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2 |
姜德建;李元建;李年生;;中理疏风活络片对血压影响的试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11期 |
3 |
陆曙;张志斌;龚少愚;苏伟;朱红俊;;异莲心碱防止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可能机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年01期 |
4 |
杨守礼,文允镒,马海波,罗洪,胡明,肖燕霞,张淑芳,许春利,陈铁山,陈孟勤;川芎嗪和丹参对正常及高血压大鼠血25(OH)D、Ca、P及ALP水平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8年05期 |
5 |
夏邦顺,杨贵贞;心房肽对高血压模型鼠(SHR)免疫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0年03期 |
6 |
武文辉;吉中强;纪文岩;;新血府逐瘀汤对高血压大鼠内皮功能及血栓前状态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11期 |
7 |
柯于鹤,屈松柏,胡有志,孙江桥,潘克英;血压平对肾性高血压大鼠c-myc、c-fos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8 |
何文凯;何兆初;苏诚坚;曾昭华;张震洪;;血脂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左室功能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6年14期 |
9 |
王建升;;丁香罗勒叶精油及其主要成分丁子香酚对醋酸去氧皮质酮引起的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年05期 |
10 |
白云燕;姚伟英;赵蕴伟;;心肌康逆转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的机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26期 |
11 |
方显明;朱志华;郭艳艳;尹雪曼;;天麻钩藤饮正交方对肝阳上亢证高血压大鼠血管内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10期 |
12 |
查力;;依脉特灵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13 |
施兵奇;郝哲;赵玉斌;;葛根素对高血压大鼠血小板功能和心脏重塑影响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30期 |
14 |
覃斐章;林兴;张绪东;黄仁彬;;柿叶黄酮的降血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科学;2009年03期 |
15 |
陆曙;龚少愚;张志斌;;莲心碱对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及心肌肌浆网钙泵活力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6年02期 |
16 |
徐树楠;李渡华;侯仙明;徐伟超;贾云芳;贾蕊;;潜阳通络方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大鼠血压及ET、CGRP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13期 |
17 |
章樱;强卫国;;复方中药益气苓对SHR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11期 |
18 |
夏鑫华;刘亚敏;赵光峰;彭胜权;徐秋英;唐洪梅;沈强;;麝香配伍冰片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9 |
王建华;陈红艳;杨新波;杨志芳;黄正明;;罗布麻提取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年03期 |
20 |
刘红;艾明仙;阳辉;;头顶一棵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