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液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的中医脉图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常见脉象的脉图特征,为揭示脉象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ZBOX-Ⅰ型脉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211 3例平、弦、滑及弦滑脉脉图,根据血液动力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压力脉图计算四种脉象对应的脉搏波波速(PWV)、反射因子(Rf),并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压力脉图估算的平、弦、滑及弦滑脉的PWV、Rf比较结果显示,从平脉组(滑脉组)→弦滑脉组→弦脉组,PWV逐渐增大;平脉组和滑脉组对应的PWV基本在同一水平,两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滑脉组→平脉组→弦滑脉组→弦脉组,Rf逐渐增大;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血液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平、弦、滑及弦滑脉的特征是可行的,与脉象的指感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可作为脉象客观化研究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
|
|
|
1 |
周凤龙;田鲜美;张滢;郝春艳;安楠;张跃文;张平;杨传东;张秀平;;异证同脉的历史局限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12期 |
2 |
夏卫东;健康大学生左右关脉图参数及性别差异分析[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
3 |
郭睿;王忆勤;燕海霞;颜建军;李福凤;;中医常见脉象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4 |
王忆勤;燕海霞;李福凤;何建成;付晶晶;姚笛;王惠芳;;小波分析法在平、弦、滑脉脉图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5 |
谢利;紧脉脉图参数初步观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02期 |
6 |
陈东汉;高玲;陈南生;蔡光东;;中医滑脉的血液动力学数学分析[J];福建中医药;1989年04期 |
7 |
燕海霞;王忆勤;郭睿;李福凤;员凤英;洪毓键;郝一鸣;颜建军;;中医常见脉象脉图特征分析及识别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年12期 |
8 |
赵承筠;陈玉琴;;妊娠滑脉400例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11期 |
9 |
路永平,陈腾,邢国胜;弦、滑、涩、芤等脉形成机理及其血液动力学分析[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年05期 |
10 |
李冰星,李绍芝,颜文明;不同病种虚证脉图参数检测[J];中医研究;1998年01期 |
11 |
费兆馥;徐建国;徐蓉娟;;寸口三部九候脉图与中医辨证的关系——附62例慢性胃炎患者脉图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12期 |
12 |
张为民;“脉图”理论为中医诊疗信息化开辟途径[J];兰州科技情报;2000年06期 |
13 |
黄献平,袁肇凯,姚湘玲,简亚平;高脂血症痰瘀辨证与脉图检测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4 |
陆小左,付娟,邢淑丽,赵松雪;脉图的简单判别[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5 |
郑晓昆;邢淑丽;何靖涛;;脉图分析与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16 |
王希浩;郝长源;郭岳峰;宋红湘;咎冬梅;靳华;;妊娠滑脉与痰湿证滑脉脉图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医研究;1988年03期 |
17 |
谢梦洲,李绍芝,李冰星;常人脉象和脉图参数的观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年12期 |
18 |
夏卫东
,傅珍春;针刺腧穴对脉图参数影响分析——针刺脾经合穴对左右手关脉图参数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3年07期 |
19 |
燕海霞;王忆勤;宫爱民;李福凤;付晶晶;;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中医脉象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08期 |
20 |
李冰星,袁肇凯,黄惠勇,黄献平,范伏元;心病气血辨证脉图参数观测[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