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内囊反搏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支持下对60例高危冠心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体会,探讨IABP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到2003年7月对62例次高危冠心病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3例,AMI+OMI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9例。并发严重心律失常16例(室颤1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原性休克(CS)17例,心力衰竭(NYHAⅢ°)18例(EP 19%~33%,平均24.3%)。术前均先置入反搏球囊,其中10例因病情总重于床旁置入。根据病变情况及病情一次或IABP保留下择期行二次:PCI,本组中14例手术分次完成。术后观察与IABP相关的并发症。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拔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60例患者单纯左主干(LM)4例;LM+双支病变13例;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26例。合并CS 19例中,病变累及左主干2例,前降支(LAD)6例;累及右冠状动脉1例;三支血管病变10例(均累及LAD)。合并心力衰竭的20例中,15例为三支病变,病变累及前降支(LAD)4例,累及左主干1例。62例患者共计171处病变(C型病变126处,B2型45处),共植入各型支架115枚,平均每例1.9枚。62例中除3例导丝未能通过病变而手术失败外,其余59例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5%,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9例,其中1例(CS,手术未成功)于术后70小时死于呼吸衰竭。7例死于心原性休克,1例死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其余53例均存活。院内死亡率15%,院内存活率85%,19例CS患者,7例死亡,12例存活,院内存活率70.5%。死亡7例CS患者,5例冠脉造影提示三支血管中远段均100%闭塞,1例左主干100%闭塞,1例病变累及前降支。IABP使用时间9~38小时,平均(98±79)小时。其中1例(LM病变,无CS)于术毕时因IABP鞘管周围血肿而提前拔管,继之发生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治愈。1例连续使用16天后因术侧下肢严重缺血而拔出,1例术后出现肾功不全,拔除IABP球囊后肾功能很快恢复。其余59例均无出血、肢体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4.8%。62例中33例术后5天~6个月(平均48.3天)行冠脉造影复查,造影随访率55%。5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15.1%。结论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脉造影提示多支病变或/和LM病变为主。本组资料表明,IABP支持下介入治疗此类患者可明显降低其心原性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生存率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示IABP对此类患者有明显益处,同时明显改善此类患者预后。
|
|
|
|
1 |
王晓华,余茂生,洪明,罗国庆,曹华明,周文英,李昱;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紧急救治高危冠心病心源性休克一例[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年S1期 |
2 |
张丽蓉,陈槐卿,李时芳,王玲,曾朴,李时峰,薛振南;主动脉内囊反搏和生脉注射液对山羊心肌缺血的协同作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87年04期 |
3 |
李长岭,盛夏,王建安;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冠心病血管重建术中的临床运用(附24例分析)[J];中国医刊;2002年09期 |
4 |
王守力,韩雅玲,于海波,荆全民,王祖禄,王冬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年S1期 |
5 |
李长岭,梁海心,王建安;高危冠心病经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管重建术24例分析[J];浙江医学;2003年04期 |
6 |
沈卫峰;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疗[J];海南医学;2002年12期 |
7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继续教育项目招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年03期 |
8 |
刘朝中,江一清,朱国英,董金文;2例高危冠心病人的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J];航空军医;1994年01期 |
9 |
余茂生,王晓华,盛国太,罗国庆,李昱;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紧急救治高危冠心病心源性休克一例报告[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10 |
;列题[J];中国循环杂志;1999年S1期 |
11 |
崔四龙;王守力;;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2 |
黄元铸;高危冠心病体表心电图研究进展[J];心电学杂志;2002年02期 |
13 |
陈坚;李平;凌政;;主动脉内囊反搏术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12期 |
14 |
;心梗急救绿色通道24小时畅通无阻[J];吉林医学;2007年02期 |
15 |
孙丽英;;心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对策[J];中外医疗;2009年17期 |
16 |
崔元勇;;主动脉夹层急性期的临床观察与处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09期 |
17 |
孟超;;硝苯吡啶缓释片治疗心绞痛69例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年08期 |
18 |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心内科专家、心电生理和起搏专家孙瑞龙教授 [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年01期 |
19 |
郝恩魁;急诊科与心内科AMI病人病死率、猝死率的比较及CCU价值的探讨[J];青岛医药卫生;1994年03期 |
20 |
戴爱玲,朱必顺;晕厥待查的心内科检查与诊断(附84例报告)[J];江苏医药;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