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DNA免疫吸附柱对狼疮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活动性狼疮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免疫吸附组各16例,常规治疗组以甲泼尼龙静脉滴注,环磷酰胺静脉滴注,免疫吸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DNA免疫吸附柱进行血液灌流。分别收集患者血标本,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清除效果及对患者血常规、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肾功能等影响程度,并观察记录临床表现情况。结果:(1)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以有效缓解,以DNA-IA组缓解明显。DNA-IA组临床缓解6例,显效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87.5%;常规治疗组临床缓解4例,显效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62.5%。2组比较,DNA-IA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DNA-IA组接受治疗后的第2天开始出现发热明显缓解,面部红斑减轻,乏力缓解,口腔溃疡好转,关节疼痛、肌肉疼痛明显减轻,较常规治疗组症状明显缓解;(2)1例患者因血小板低36×10~9/L,预冲浓缩血小板2u后行DNA免疫吸附治疗,血液吸附完毕后再用等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未见术后出血情况。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和联合DNA-IA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好转,而DNA-IA组症状及指标改善更为显著。结论 DNA免疫吸附疗法是近年来临床上用于治疗SLE的一种体外免疫调节方法,它能选择性地清除IgG、ANA、ds-DNA抗体及其免疫复合物,且安全性高,联合药物治疗,是治疗重症SLE的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
|
|
|
|
1 |
曾凡钦,陈宜芳,李伯有,陈伟雄,许德清;SLE患者血清DNA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年03期 |
2 |
尹若菲,曾凡钦;DNA-抗DNA免疫复合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2期 |
3 |
李红,王战建,张丽红;河北地区糖尿病患者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A3243G突变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3年08期 |
4 |
陈宜芳,陈明春,李伯有,曾凡钦,许德清;SLE患者血清DNA、DNase与抗DNA抗体的测定及相互关系[J];广东医学;1999年12期 |
5 |
李来,温海青,张威;微波危害人体健康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6 |
周炜,缪为民,周丙荣,王立明,陈志辉,焦炳华;中国人肥胖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年04期 |
7 |
吴瑾,熊思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淀粉样P成分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5期 |
8 |
马爱妞!200032,吴厚生,张鹏!200032;活性DNA诱导抗核抗体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
9 |
栾斌,孔祥永,邹丽萍,冯建飞,贾天明,王秀芳,王西阁;致敏大鼠气道细胞DNA合成增加与气道重塑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05期 |
10 |
黄毅,伍严安,马晓宁,林琳;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与红斑狼疮活动期的相关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11 |
林元喜,翟俊民,王治伦;在地方病研究中用等密度法分离DNA实验条件的优化选择[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4年01期 |
12 |
黄通;赵丹;陈忠伟;张涛;;2型糖尿病人群DNA氧化损伤情况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
13 |
杨钢;杨桂;周新;胡汉宁;陈薇;;2型糖尿病与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变异[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年11期 |
14 |
程达;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脑病10例报告[J];广西医学;1999年05期 |
15 |
程永静;陈颖娟;黄慈波;;免疫吸附治疗在风湿免疫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08年04期 |
16 |
赵淑珍;;DNA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肺炎呼吸衰竭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年12期 |
17 |
任彬;杨敏;王倩;;免疫吸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抗体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0年01期 |
18 |
陈洪磊;叶建明;董晓红;郁丽霞;;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观察[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0年02期 |
19 |
鲍浩;李世军;;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漫性肺泡出血[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6年06期 |
20 |
郑玉建;张杰;闫玲;;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氟砷单独及联合对淋巴细胞DNA损伤[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