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阻分析的套管式蒸发器强化换热策略
【摘要】:本文以套管式蒸发器为例,分析不同强化措施的强化效果。通过建立传热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别研究换热面积、换热介质流量和换热管强化处理表面这三个因素对整个传热过程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引入热阻分析,先静态地分析传热过程各个环节的热阻,然后动态分析各部分热阻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强化效果的影响,发现对于任何一种强化措施其效果总是存在"边际递减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一种更合理的有助于提高直套管蒸发换热效果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换热器强化生产与实践提供一点参考。
|
|
|
|
1 |
杨俊兰,马一太;管内插物强化换热性能分析及应用[J];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
2 |
钱吉裕;平丽浩;徐德好;;丁胞结构强化换热机理的场协同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07年03期 |
3 |
李瑞;何雅玲;楚攀;雷勇刚;;丁胞型强化换热管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
4 |
何雅玲;雷勇刚;田丽亭;楚攀;刘占斌;;高效低阻强化换热技术的三场协同性探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
5 |
张国立;杨立;孙丰瑞;张健;;管内插入网状肋强化换热的数值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
6 |
耿铁;闫丽群;;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概述[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2期 |
7 |
霍喜军;刘巨保;张强;;内外流动介质下强化换热管耦合传热数值模拟[J];石油化工设备;2011年03期 |
8 |
马小晶;程伟良;崔春华;;扰流子强化换热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J];水力发电;2011年08期 |
9 |
吉桂明;;强化换热结构的工业应用[J];热能动力工程;2012年05期 |
10 |
胡枭;夏德宏;任玲;郭美荣;;蜂巢式金属扩展表面强化换热插件的开发[J];中国有色冶金;2012年06期 |
11 |
李淑英,李兴泉,王乃华;管内流体脉动对强化换热的影响[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12 |
白凤武,卢文强;潜热型热功能流体强化换热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
13 |
耿铁;李德群;周华民;;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S1期 |
14 |
于文艳;黄渭堂;;单头螺旋槽管的强化换热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5 |
楚攀;何雅玲;田丽亭;雷勇刚;;纵向涡强化换热的优化设计及机理分析[J];动力工程;2009年12期 |
16 |
闫云飞;刘科;张力;;强化换热凹槽管内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J];化工进展;2010年12期 |
17 |
朱业樵;赵天玉;;空调用液 气式换热器的强化换热分析与主要节能强化措施[J];节能;1989年07期 |
18 |
卓宁,孙家庆;玻璃管空气预热器强化换热试验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0年03期 |
19 |
杨泽亮,宋卓睿,宋耀祖;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的场协同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20 |
赵丽华,苑中显,张建国,姜明健;强化换热通道中扰流元场协同优化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