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值分析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水平评价——以榆林实验区为例
【摘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文中简称"实验区)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探索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实验区研究的关键是确定可持续水平。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些评价指标,对某一类型或者某个实验区的分析评价,无法突破类型障碍,实现对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实验区的评估与比较,致使实验区的研究无法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榆林市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近年来大规模、高强度、超常规的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开发,使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为避免榆林重倒其他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衰竭后,经济陷入困境的覆辙,2009年设立了榆林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旨在探索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资源高效利用途径,实现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榆林市为例,一方面结合实验区建设发展的特点,分别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筛选出29个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榆林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引入"生态效率"概念,从能值流量、能值效率角度构建实验区能值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可持续发展指数(ESI)、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指数(EISD)、生态效率指数(UED)评价榆林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ESI不断减小,而且处于远大于10的状态,表明榆林市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发达状态;EISD逐年减小,意味着单位环境压力下的社会经济效益逐年降低;生态效率指数逐年减小,表明城市自组织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再生循环能力有待提高。综上所述,提高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是经济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协同发展,以及逐步构建废物资源化的循环链条。结论:能值理论与生态效率理论方法的整合对于实验区发展水平的评价更为客观,而且能够消除实验区研究类型障碍,进而实现对不同等级、不同规模实验区可持续水平的评估与比较,对于寻求实验区发展症因和优化实验区发展有直接的意义。当前,榆林实验区应在原有发展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输入能值的利用效率和废弃物资源化效率,降低系统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程度,加大开发可更新资源的力度,提高单位环境压力所换取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