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摘要】:人类活动对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显著削弱了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经三江平原江段的洪泛过程,减少了三江平原获得过境水资源的天然补给机会与补给量;(2)大量排水沟的修建,提高区域排水水文梯度,加速了地表径流的集散过程;(3)旱田改成水稻田,提高了有效降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区域地表径流深,增大了区域蒸散量;(4)井灌水稻田大面积发展驱动了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地下水采补平衡打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贮存量减少;(5)流域源头森林植被破坏,冬季降雪量转变成地表径流量的比例在减少,森林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人类活动作用在三江平原水循环过程的结果是导致水输入项减少,而水的输出项在增大。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主要体现在:(1)区域降水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2)区域温度上升,蒸发潜力增大;(3)三江平原地温上升最为显著,冻土层变薄,冻土融通时间提前并缩短55~62天左右,且冻土层融通后土壤水分的含水量较50年前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耕地土壤含水量明显减少;这些变化均不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以及降水入渗补充地下水;基于水循环过程分析,三江平原正在朝旱化趋势发展。加强农业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加快湿地水资源的恢复,提高区域蓄水能力和农业节水水平是确保未来三江平原水安全的重要努力方向。
|
|
|
|
1 |
闫敏华,邓伟,马学慧;大面积开荒扰动下的三江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
2 |
刘兴土;;三江平原的辐射气候特征[J];地理科学;1983年01期 |
3 |
姚允龙;吕宪国;王蕾;;气候变化对挠力河径流量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4 |
闫敏华,邓伟,陈泮勤;三江平原气候突变分析[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
5 |
邹立尧;国世友;牛宁;;三江平原1960—2004年农业气候环境年代际变化[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
6 |
周旺明,王金达,刘景双,杨继松;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区域气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年05期 |
7 |
栾延龄;张学雷;管振范;;三江平原黏质草甸土特性及防涝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年05期 |
8 |
姜蕊云;韩明政;;三江平原降水量预测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及应用[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年02期 |
9 |
焦立国;丁红;刘东;;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年降水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
10 |
闫敏华;张伟;陈泮勤;;RegCM3对三江平原下垫面变化的敏感性检验[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1 |
郭建平,高素华,潘亚茹;三江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气候适应性分区[J];气象;1992年12期 |
12 |
闫敏华,陈泮勤,邓伟,梁丽乔;三江平原气候变暖的进一步认识: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J];生态环境;2005年02期 |
13 |
闫敏华;徐传书;王丹丹;张树清;张耀存;;用于湿地气候效应模拟的三江平原下垫面数据获取[J];湿地科学;2006年02期 |
14 |
刘东;付强;;基于小波消噪的三江平原低湿地月降水时间序列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2期 |
15 |
王春华;季生太;;2007年黑龙江省干旱评估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8年S1期 |
16 |
杜嘉;张柏;宋开山;王宗明;曾丽红;;基于MODIS产品和SEBAL模型的三江平原日蒸散量估算[J];中国农业气象;2010年01期 |
17 |
常守志;王宗明;宋开山;刘殿伟;张柏;张春华;;基于NDVI数据的三江平原农田物候监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年01期 |
18 |
王子平,邵刚,郭允霞;谈三江平原洪涝治理[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2年01期 |
19 |
王韶华,王丹,刘祥臻;三江平原水旱灾害分析及综合治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20 |
赵政文,董世华,李广学,杨明跃,李兴华,张作勇;略论红兴隆垦区治水方针与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