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摘要】:正 新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新药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观察给予受试药物对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首先出现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毒副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恢复和发展情况。确定无毒反应剂量,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和为确定临床禁忌症提供参考。
|
|
|
|
1 |
李彩东,梁云,李惠新,王聪庆;复方苦味叶下珠胶囊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年05期 |
2 |
侯霄;万山;尤利霞;;定坤丹胶囊毒理实验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
3 |
林军;黄仁彬;甘俊;周美娇;;咽喉宁喷液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J];广西医学;1994年06期 |
4 |
谷建俐;宋军;赵军宁;;山豆根的化学与毒理学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01期 |
5 |
李林;;马钱子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和减毒研究概述[J];山西中医;2011年02期 |
6 |
路绪文,刘晋华,刘秋华;炉甘散的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1997年02期 |
7 |
陈治水;贾丹兵;聂志伟;路遥;阎红;孙旗立;王云翔;王赫;赵凤莲;刘晋先;;灭囊灵的药理和毒理学研究[J];沈阳部队医药;1999年01期 |
8 |
邓秀兰,张晓晶,贾旭,王青青;乙肝三降颗粒毒理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4期 |
9 |
刘丹卓;尤昭玲;赵新广;李卫红;;浅议某些中药的胚胎毒性对妊娠期妇女安全用药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07年05期 |
10 |
王红兵;王春波;孙谧;;扇贝多肽的毒理学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
11 |
邱财荣;李新田;杨喜民;陈崇尚;;乌藤镇痛胶囊的毒理学研究[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23期 |
12 |
王智民;由丽双;李琳;王维皓;;关木通生品及其制品的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年10期 |
13 |
包定元;新(中)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4年03期 |
14 |
沈晓君,李伟,高爱社;通脉降脂口服液毒理学研究[J];河南中医;2005年12期 |
15 |
张季;严春临;;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和毒理学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
16 |
宋敏;徐乐勤;蒋宜伟;景明;蔺兴遥;;活血定眩丸的毒理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6期 |
17 |
龙海荣;杨洋;刘绍州;续颖;黄涛;聂静然;;黄酮类化合物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0期 |
18 |
祝永强;童晔玲;戴关海;杨锋;;倍康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年03期 |
19 |
赵雅灵;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与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02期 |
20 |
袁伟彬;吴雪茹;熊颖;黄志辉;吴康郁;;通泰巴布剂的毒理学研究[J];今日药学;2008年06期 |
|
|
|
|
|
1 |
吴秉纯;;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
2 |
胡丽萍;张惠颖;赵秀萍;马杰;;温经颗粒的毒理学研究[A];全国中药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
3 |
凌树森;;中药注射剂药效学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有关问题探讨[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
4 |
李澎涛;;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及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思考[A];海峡两岸第三届毒理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
5 |
闫小宁;韩世荣;樊凯;;青痤乳膏的毒理学实验研究[A];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6 |
李澎涛;华茜;;中药毒性与配伍减毒的研究[A];第四届第二次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与营养食品所毒理室联合召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
7 |
季宇彬;王秋平;郎朗;;龙葵碱毒理学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
8 |
徐向东;汪冰;;黄柏滴鼻液的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
9 |
刘桂喜;谭大琦;李秋华;姜楠;;消瘀止痛膏毒理学研究[A];实验动物与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9年 |
10 |
张军东;姜远英;曹永兵;陈万生;徐铮;高平挥;;何首乌二苯乙烯总苷毒理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