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华兴;氮钾平衡与条纹型水稻赤枯病发生关系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
2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第18卷(1992)总目次[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2年04期 |
3 |
尹新华,曹翠玉,史瑞和;夏高粱对氮磷钾吸收规律的初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4 |
俞永明,吴洵,王晓萍,林智;低丘红壤茶园的磷素营养及转化(英文)[J];茶叶科学;1989年01期 |
5 |
严小龙;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改良:进展与期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6 |
邹春琴,李春俭,张福锁,毛达如;铁和不同形态氮素对玉米植株吸收矿质元素及其在体内分布的影响——Ⅰ.对氮、磷、钾、钙、镁等营养元素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6年01期 |
7 |
王庆仁;双低油菜(Canola)硫营养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的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7年02期 |
8 |
王庆仁,P.Randall;油菜叶片扩展的功能性需硫量及其作为缺硫诊断的探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7年04期 |
9 |
耿建梅;茶树的硫素营养研究[J];茶叶通讯;2001年01期 |
10 |
汪自强,王美娥;春大豆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变异和性状间的相关研究(英文)[J];生物数学学报;2002年02期 |
11 |
王宗明,梁银丽;氮磷营养对夏玉米水分敏感性及生理参数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年04期 |
12 |
邹春琴,张福锁,H.E.Goldbach;氮素形态对玉米根尖质外体铁组成影响的短期效应[J];科学通报;2001年24期 |
13 |
戴廷波,曹卫星,孙传范;增铵营养对小麦氮及矿质营养含量和积累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
14 |
李彩凤,马凤呜,赵越,李文华;氮素形态对甜菜氮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产物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3年01期 |
15 |
张岁岐,山仑;土壤干旱条件下氮素营养对玉米内源激素含量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
16 |
S.LON,陈能场,樗木直也,稻永醇二;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英文)[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
17 |
文铁桥,宋国清,周勇,张扬;植酸酶活性与水稻种子萌发的关系(英文)[J];中国水稻科学;1997年02期 |
18 |
RachaelScarth;未来油菜品质改良趋势分析(英文)[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
19 |
阿.皮.夏尔玛;印度种植商用转Bt基因棉生物安全性实际评价(英文)[J];棉花学报;2001年02期 |
20 |
李春俭,庞欣,张福锁;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对缺磷胁迫反应的比较(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年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