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献平,初敬华,张相岐;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高效诱导和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J];遗传学报;2003年07期 |
2 |
赵继新,傅杰,武军,杨群慧,陈新宏,何蓓如;小麦—滨麦—偃麦草三属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和形态学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1年04期 |
3 |
张怀琼,任正隆;小麦抗条锈病染色体异源易位系的选育[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4 |
孙善澄;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87年01期 |
5 |
毕淑玲,李凤云;冬小麦新品种滨麦1号及栽培要点[J];作物杂志;1999年06期 |
6 |
苑泽宁;小麦异源易位系的鉴定及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7 |
于振文,徐沛然,吴敏楚,王法宏,余松烈;山东省“九五”期间小麦科技进展及“十五”科研与生产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6期 |
8 |
陆文辉,林小虎,李兴峰,王黎明,陈寅初,王洪刚;抗条锈小滨麦易位系的鉴定[J];作物学报;2005年01期 |
9 |
周兖晨,张相岐,王献平,吴立人,周文娟,张文俊,景建康;滨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J];遗传学报;2001年09期 |
10 |
戴高星;;小麦、豌豆混种栽培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
11 |
李伟艳;刘新伦;陈春环;吉万全;;小麦成熟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因素[J];麦类作物学报;2011年06期 |
12 |
杨建江;;小麦防早春冻害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11年10期 |
13 |
李藎卿;;小麦的嫁接试验[J];生物学通报;1956年10期 |
14 |
;小麦镇压技术的初步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1973年08期 |
15 |
刘春源;;塞外春麦夺高产[J];农业科技通讯;1973年02期 |
16 |
;分类排队加强小麦田间管理[J];农业科技通讯;1973年03期 |
17 |
;怎样管好晚茬麦[J];河北农业科技;1973年10期 |
18 |
;落实农业“八字宪法” 夺取小麦丰收[J];新疆农业科学;1974年03期 |
19 |
;小麦早熟育种工作的初步总结[J];江苏农业科学;1975年02期 |
20 |
;全年三种三收 首季小麦过“江”[J];山东农业科学;1975年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