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弱结构巷道围岩的塑性区与松动圈形态
【摘要】:根据煤系地层赋存的不均一性和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不均衡性,提出了巷道围岩弱结构与弱结构体的概念; 在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断面形状及围岩应力状态下的岩性弱结构巷道塑性区的分布特征,以及岩性弱结构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为岩性弱结构巷道的非均称控制提供了依据。
|
|
|
|
1 |
王闯,梁晓丹,宋宏伟;锚杆支护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现状与发展[J];安徽建筑;2002年01期 |
2 |
王学滨;潘一山;李英杰;;围压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松动圈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
3 |
曹树刚,边金,杨春,李鹏;软岩巷道支护理论及支护机理的研究和发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年05期 |
4 |
徐金海,石炳华,王云海;松软围岩锚杆支护系统承载能力的研究与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5 |
王希良,彭苏萍,肖建华;地下工程软弱岩体围岩结构的地震探测技术[J];工程地质学报;2005年03期 |
6 |
杨永杰,刘传孝,蒋金泉,毛仲玉,徐方军,史宪银;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地质雷达探测及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3期 |
7 |
刘刚,宋宏伟;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问题[J];公路;2003年07期 |
8 |
武晓晖,宋宏伟;岩土工程反分析法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矿业工程;2003年05期 |
9 |
张凯,王希良;地下工程软弱岩体围岩结构的地震探测技术[J];河北煤炭;2004年04期 |
10 |
朱川曲;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及松动圈尺寸预测[J];黄金科学技术;1999年Z1期 |
|
|
|
|
|
1 |
王彩根,陆士良,刘长海,张福祥;软岩巷道支护阻力与围岩变形的关系[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5年Z1期 |
2 |
钟新谷;锚杆防治软岩巷道底臌的分析[J];力学与实践;1994年04期 |
3 |
王俊臣,贾明魁,郭建周,魏世义,何满潮;关键部位二次组合支护技术及其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1999年10期 |
4 |
陆士良;高阻力全长锚固锚杆围岩控制的机理和效果[J];煤炭科学技术;1999年07期 |
5 |
勾攀峰,侯朝炯;回采巷道锚杆支护顶板稳定性分析[J];煤炭学报;1999年05期 |
6 |
郭汉,詹锦泉,徐素健;锚杆劈裂注浆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1999年05期 |
7 |
殷露中,杨卫;拓扑优化方法防治底、帮臌[J];煤炭学报;1999年05期 |
8 |
柏建彪,王卫军,侯朝炯,黄汉富;综放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00年05期 |
9 |
林崇德,陆士良,史元伟;煤巷软弱顶板锚杆支护作用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0年05期 |
10 |
董方庭,宋宏伟,郭志宏,鹿守敏,梁士杰;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J];煤炭学报;1994年01期 |
|
|
|
|
|
1 |
樊克恭;蒋金泉;;岩性弱结构巷道围岩的塑性区与松动圈形态[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
2 |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3 |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
4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
5 |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
6 |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
7 |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
8 |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9 |
谢和平;鞠杨;;岩石力学中的分形研究[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10 |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