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弹塑性模型计算参数的确定
【摘要】:采用各种数值方法,可以求解地基变形的粘弹塑性问题。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必须解决应用实验方法确定计算参数问题,数值方法才有实际意义。本文利用常规三轴剪力仪,附加垂直加载装置,进行三轴压缩流变试验,根据试验得出的应力-应变-时间关系,提出确定粘弹塑性模型中有关计算参数方法。本文还对土的粘弹塑性变形机制进行了探讨。
|
|
|
|
1 |
杨光辉;刘新;;简述滑坡稳定计算参数的影响因素[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S2期 |
2 |
许志琴;侯立玮;王大可;王宗秀;;“西康式”褶皱及其变形机制——一种新的造山带褶皱类型[J];地质通报;1991年01期 |
3 |
刘瑞珣;显微构造地质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6期 |
4 |
陈宣华;张青;王小凤;;缺陷化学及其对矿物变形机制的制约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1994年00期 |
5 |
马胜利,马瑾;岩石的流变性质与断层模型[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3期 |
6 |
杨国华!中国天津300180,韩月萍!中国天津300180,张凤兰!中国济南250061;利用GPS复测结果确定华北不同运动性质单元及活动方式[J];地震学报;2001年01期 |
7 |
王峰,王驹,范洪海,苏刚,徐健,王焕贞;甘肃北山旧井地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分布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论评;2005年03期 |
8 |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构造煤结构成分应力效应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8期 |
9 |
曹毅;宋述光;;俯冲带榴辉岩的变形作用及其对恢复俯冲-折返过程的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10期 |
10 |
苏永超;黄文洁;王玉夜;谷江波;金叶;;西南某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甘肃科技;2011年03期 |
11 |
赵中岩;压溶——挪威斯匹次卑尔根西部浅变质岩变形机制之探讨[J];科学通报;1985年02期 |
12 |
刘俊来;;辽吉古裂谷内带顺层构造片岩的变形构造与变形机制[J];吉林地质;1991年04期 |
13 |
张进江,曲国胜;阿尔泰造山带内韧性剪切带的显微、超显微构造和变形机制[J];现代地质;1993年03期 |
14 |
姜云;申音;黄俊;;万开路大哑口滑坡变形机制及整治工程设计[J];西南公路;1996年04期 |
15 |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部分熔融状态下岩石的流变行为及变形机制[J];地质科技情报;1998年03期 |
16 |
王勇;张志强;张红利;;贵州三凯高速公路地质灾害概况与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
17 |
赵建军;黄润秋;巨能攀;涂国祥;肖华波;;下伏软弱层黄土边坡变形机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
18 |
刘正宏;徐仲元;杨振升;陈晓峰;;变质构造岩类型及其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1期 |
19 |
崔杰;王兰生;徐进;王小群;姚强;;深切河谷岸坡大型堆积体成因及稳定性研究[J];灾害学;2007年02期 |
20 |
陈孝德;林传勇;史兰斌;;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7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