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首次南极考察期间(1984-1985年),我们在长城站使用GM型宽频带哨声接收机进行了哨声和VLF发射的观测.对资料的形态分析表明,哨声活动的两个峰出现在白天地方时17h—20h前后和清晨地方时03h-06 h.哨声的色散值在白天较大,在子夜后较小。对长城站1月23日和26日哨声资料的详细分析显示出,磁暴期间(1月23日)在不同壳层间传播的哨声的色散值明显降低,这意味着壳层间电子浓度的急剧减少,向下的电子通量为1×10~9el/cm~2·s.在磁暴后三天的1月26日,L=2.8-2.9壳层间存在着稳定的电子回填过程.1月20日获得的定向哨声资料表明,哨声的出口点聚集在磁纬48°-52°之间的一个走向北偏东20°-40°,宽约80 km的条带上而不偏离.由此看来,利用长城站的哨声资料来推求L=2-3壳层间电子浓度的时空变化,研究等离子体层与电离层之间的粒子交换过程是很有意义的.
|
|
|
|
1 |
黄凤鹏,吴宝铃,李永祺;南极长城站生活污水处理前后的细菌监测[J];极地研究;1992年04期 |
2 |
张正旺;南极科学考察记[J];生物学通报;1995年01期 |
3 |
申庆荣;参加中国南极气象考察随笔[J];内蒙古气象;2001年02期 |
4 |
胡胜利;长城站极地气旋与暴风雪天气[J];海洋预报;2004年04期 |
5 |
谢又予;论南极多年冻土区的化学风化作用——以中国长城站、澳大利亚凯西站和戴维斯站地区为例[J];极地研究;1988年02期 |
6 |
孙洪亮;南极长城站海湾夏季底层海水温度变化特征[J];极地研究;1991年04期 |
7 |
孙晋科;南极考察印象[J];城市与减灾;1998年02期 |
8 |
马慈光,李民,张永萍,李洪珍,朱沛然,任孟眉;南极长城站大气气溶胶组成研究[J];极地研究;1990年02期 |
9 |
张研,姚真,薛全福;南极长城站越冬队员个性和心理特点研究[J];极地研究;1997年03期 |
10 |
蒲家彬,傅云娜,陈则玲;南极长城站环境样品中总砷的分布特征[J];极地研究;1997年03期 |
11 |
陈善敏,李松如;1985年1—3月南极长城站风的特征[J];气象学报;1987年03期 |
12 |
黄耀荣,许淙,尹涛,张海影;南极长城站气压场和风场分析[J];极地研究;2000年02期 |
13 |
;编者的话[J];东海海洋;1990年04期 |
14 |
孙洪亮;南极长城站潮汐观测与分析[J];极地研究;1990年01期 |
15 |
陈皓文,洪旭光;中国南极长城站室内空气微生物状况[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年01期 |
16 |
孙洪亮;南极长城站潮汐特征分析[J];极地研究;1992年04期 |
17 |
张平,焦丞民,刘长发;南极长城站地磁台的建设[J];极地研究;1991年01期 |
18 |
陈肖柏,张永萍;南极长城站积雪及其消融过程[J];极地研究;1991年03期 |
19 |
;时讯[J];海洋世界;2005年03期 |
20 |
谢又予,关平,杨绍晋,陈冰如,杨亦男;南极中国长城站地区西湖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行为与环境[J];中国科学B辑;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