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瞬时转染中不同启动子介导的双报告基因优化
【摘要】:在弓形虫外源基因转染研究中,基于弓形虫不同启动子,对叩甲虫荧光素酶和荧光蛋白双报告基因可否在弓形虫转染中实现同时定性和定量检测至今未见尚报道。方法针对弓形虫3个不同启动子GRA1、DHFR和SAG1,构建了一系列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双报告基因载体。对弓形虫瞬时转染中影响启动子检测活性的相关条件作了优化。运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蛋白的表达,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并定量监测载体转染效率。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结果均显示,不同启动子趋动荧光蛋白表达的强弱不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串连YFP荧光蛋白和GFP荧光蛋白在相同启动子趋动下,前者荧光强度大约是后者的3.9倍。用倒置荧光显微镜监测弓形虫瞬时转染,串联YFP报告基因比GFP报告基因敏感性高。但是,串联DHFR-DHFR启动子构建的载体,与GRA1-DHFR串联及SAG1-DHFR串联启动子所构建的载体相比,前者的荧光素酶活性和荧光蛋白表达强度均比后者要低。定量监测同一载体转染效率,结果表明,不论使用哪种启动子,电转10~5到10~7弓形虫可检测到荧光蛋白表达,而10~4没有检测到荧光蛋白表达;而10~4到10~7弓形虫可检测到荧光素酶的活性。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以串连YFP和荧光素酶为双报告基因的基于弓形虫3个不同启动子(GRA1、DHFR和SAG1)的瞬时转染载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敏感性高于荧光蛋白报告基因。以GRA1和DHFR为启动子建立的双报告基因系统要比以SAG1启动子建立的双报告基因系统,更适宜于基因转染的监测。
|
|
|
|
1 |
吕石头,杨必顺,杨远;一猪场暴发弓形虫病[J];中国兽医科技;1999年04期 |
2 |
董强,高兴政;弓形虫动物转种条件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0年01期 |
3 |
朱兴全;弓形虫活疫苗效果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5年01期 |
4 |
李建庄;猪弓形虫病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1996年10期 |
5 |
顾方鸿,陈利光,卢军林,吴哲安;试论鼠害、弓形虫与猪瘟的关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96年01期 |
6 |
翁亚彪,谢德华,林瑞庆,李华文,张德林,吴绍强,朱兴全;弓形虫ITS及5.8S序列的PCR扩增、克隆及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5年01期 |
7 |
吕元聪;我国家畜弓形虫病免疫学诊断进展[J];中国兽医科技;1994年07期 |
8 |
杜重波,郭志刚,张德林,李惠萍,马军武;抗弓形虫独特型抗体的研究——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测试[J];中国兽医科技;1993年07期 |
9 |
吕元聪,崔君兆,郑挺;地鼠肾细胞弓形虫培养的实验研究[J];畜牧与兽医;1994年03期 |
10 |
李秉鸿;弓形虫疫苗——Toxovax[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6年11期 |
11 |
李秉鸿;弓形虫病流行病学及防疫措施研究进展[J];广西畜牧兽医;1997年03期 |
12 |
李观娣,杜重波,陈义民,金兆庆,方玉珍;弓形虫在培养细胞中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中国兽医科技;1986年04期 |
13 |
杜维军;王洪军;李勇;肖福庭;李宏蛟;;蒙自县家畜弓形虫血清学调查[J];云南畜牧兽医;1993年01期 |
14 |
钟秀会,宫新城,史万玉,刘占民,翟向和,张铁,李绍华;弓形虫急性感染与小鼠妊娠失败相关性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5年01期 |
15 |
;哪些人不宜吃涮羊肉[J];农民文摘;2006年11期 |
16 |
王一成,张雪娟,黄熙照;猪源弓形虫强毒株膜蛋白的SDS-PAGE和免疫印迹[J];中国兽医科技;1994年09期 |
17 |
涂洁贵,周维翰;在不同管理条件下母猪感染弓形虫的情况[J];动物医学进展;1996年04期 |
18 |
林甘,詹子云,林松;弓形虫与雏鸡质量研究初报[J];中国畜牧杂志;1998年03期 |
19 |
周忠勇,丘博生,虞坚颐,张述义,魏梅雄;园养珍稀野生动物弓形虫抗体水平的检测分析[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98年01期 |
20 |
林甘;李杰;;“鹅病灵”治疗鹅弓形虫与细菌混合感染有特效[J];农业知识;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