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线索在注视线索中的角色:一项偏侧化ERP研究
【摘要】:注视线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线索,可分为直视(direct gaze)和斜视(averted gaze)。斜视能够将个体的注意引导至与注视线索一致的方向,从而提高该区域内的空间任务绩效,这一现象被称为注视线索提示效应(gaze-cueing effect)。早期注意指向负波(early directing atteation negativity,EDAN)和前注意指向负波(anterior directing attention negativity,ADAN)是与视觉空间知觉有关的两个偏侧化事件相关电位指标,两者的共同主要特征为,以左半球为例,向右的线索(对侧)相较于向左的线索(同侧)会诱发更负的脑电波。脑成像研究表明一般方向线索和注视线索存在不同的神经加工机制,但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相应研究却存在较多矛盾,对于脑电成分的发现和解释都不太一致。本研究基于EDAN和ADAN两个指标,希望解决目前研究存在的矛盾,并探究动态信息在动态注视线索中扮演的角色。实验采用2(面孔类型:结构化面孔,真人面孔)×3(线索类型:静态注视线索,动态注视线索,符号化方向线索)的混合式实验设计,其中面孔类型为被试间设计,线索类型为被试内设计。结构化面孔的符号化方向线索采用了两个运动的黑点(原面孔的眼珠),而真人面孔则采用将面孔倒置的方法。对结果进行3(线索类型:静态注视线索,动态注视线索,符号化方向线索)×2(线索方向-半球:一致,不一致)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1)行为数据表明,所有类型的线索均出现了显著的线索提示效应;2)真人面孔并没有出现两种成分,结构化面孔的注视线索也未诱发两种成分,但是结构面孔中的符号化方向线索出现了EDAN成分和ADAN成分。以上结果说明一般方向线索与注视线索的确存在不同的神经加工机制,与Holmes等人在2008和2010年的研究一致。动态注视线索中的动态信息与非社会的符号化方向线索的加工机制不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社会化的注视线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相较于Holmes采用的箭头线索,本实验的两个运动黑点也发现了典型的EDAN和ADAN,说明EDAN并不是对所有空间方向线索加工的反映,也不仅仅是对箭头端点的选择,而是对一般方向线索加工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