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雷鹏陈旭刘妍洁彭丽娟  
【摘要】: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成都及重庆两地485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测量方式考察自尊和应对方式对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身份认同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农村身份认同偏好组在消极应对、自尊及学校归属感上比身份认同模糊组和城市身份认同偏好组差,且差异显著。(2)消极应对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和积极应对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积极应对的作用更为重要。(3)自尊是农村身份认同偏好组学校归属感的最佳预测因素,而积极应对则是城市身份认同偏好组和身份认同模糊组学校归属感的最佳预测因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云英;;在追寻中沉沦——从身份认同角度解读《美国牧歌》[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梁明;;文化身份认同——由火星文而及的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分析[J];魅力中国;2010年03期
3 李丹;;被遗忘的时光——通过《无间道》谈香港新身份的认同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1年03期
4 王成林;邵群;;解读香港电影中的身份认同[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7期
5 段丽惠;;明遗民的身份认同与科第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其学;;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7 刘延超;;新加坡英语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初探——以小说《跟着错误女神回家》和《辩护者的魔鬼》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9年09期
8 金廷英;;失落的旅程——《失落》与身份认同[J];大众文艺;2010年12期
9 高伟光;;泰华文学与泰国华人的身份认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张华;;英语课程改革中新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策略[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1 曹而云;现代白话文体的身份认同[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2 王春枝;;身份的对立与互换——论陈果电影的深层指向[J];名作欣赏;2007年18期
13 陈功继;;身份认同与存在的虚无——卡夫卡《城堡》的解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4 刘英杰;马双;;极权主义支配下的身份缺失——试析《美丽新世界》中主要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2期
15 陈美霞;;日据时期旅行文学论述:身份认同与现代性[J];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04期
16 郭乙瑶;;身份建构的焦虑——从钱广和“药匣子”说开去[J];作家;2009年04期
17 刘雪英;;身份认同及拥属感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年04期
18 李怡;程骥;;论五四新文学的认同焦虑及其危机体验[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19 默罕默德·佐尔菲戈哈瑞恩;安·T·乔丹;韩雪岩;;混血族群的身份认同与艺术消费[J];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01期
20 鲁雪莉;;意识形态化的理性言说——论曹禺后期创作的政治理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峰;;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山西省政治学会纪念建党85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华正新;;结构力量与身份认同:农民工中的青年技工[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6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王婷婷;;盛宴的背后——在青春文学中寻找和重构青少年身份认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朱冰;;《包法利夫人》精神批评浅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4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9 白杨;文化想像与身份探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华桦;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秀杰;“农转非”居民的身份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泽英;第二代成年美籍华裔身份认同的特点[D];外交学院;2008年
4 钟慧;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官淑华;理解教师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对两位高中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案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苓;消费者符号价值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陈灿;春节联欢晚会:“在家感”的营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理;大众媒体对当代中国民族集体人格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静;李碧华情欲小说中的性别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学博士 刘伟;身份认同:我们共同焦虑之源[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彭兴庭;身份认同关键在社会转型[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历史系 赵嗣胤;解读1500年的都市繁华[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邢军;行业协会的身份认同与法律规范[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记者 杨彦华;华侨文学奖:身份认同与文化还乡[N];中山日报;2009年
6 萧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开放[N];福建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昭;华童寻根:走出身份认同困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的最大危机是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韩玉玲;身份认同是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前提[N];湘声报;2006年
10 黄胜利;十年求解“我是谁”[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