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多层面建模
【摘要】:正 一、引言近年来,由于现代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所提供的强大技术基础的支持,一个新的科学领域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一已经开始形成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钱学森等科学家积多年来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并从方法论高度系统化地阐述了这一新学科的目标和意义,明确指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技术(Meta Synthetic Engineering)是研究和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的唯一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
|
|
|
1 |
秦世引;;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多层面建模[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
2 |
戴汝为;李夏;;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若干问题[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3 |
赵亚男;刘焱宇;张国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方法论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
4 |
周建中;;开放系统、复杂系统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
5 |
艾克武;;综合集成方法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
6 |
钟圣国;彭光正;;利用电/气比例阀的容腔压力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7 |
肖人彬;周济;马莘;费奇;;复杂巨系统的分形结构及其嵌套式建模[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
8 |
殷光伟;郑丕谔;;复杂系统建模综述[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
9 |
陈翰馥;郭雷;;带有不确定因素系统的建模[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
10 |
高雪鹏;丛爽;;基于ANFIS的非线性电机系统的建模[A];'200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