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彭承,孙恒慧;电子辐照InP的体内和界面缺陷研究[J];物理学报;1987年11期 |
2 |
王旭东,何世禹,杨德庄;电子通量对ZnO/K_2SiO_3热控涂层光学性能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3期 |
3 |
卢勇,林理彬,邹萍,卢铁城,何捷;1.7MeV电子束在VO_2热致相变薄膜中引起的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变化[J];功能材料;2001年05期 |
4 |
胡恺生,李宗祥,宁鼎,李浩,周建平,刘全民;电子辐照对掺铒单模光纤损耗特性的影响[J];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
5 |
范志国,勾振辉,罗起,朱升云;1.1 中子和电子辐照掺杂硅的正电子湮没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5年00期 |
6 |
王震遐,李学鹏,余礼平,马余刚,何国伟,胡岗,陈一,段晓峰;电子辐照诱发固态相变导致的氮化硼纳米结构生长[J];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7 |
杨菁菁;张晋;;电子辐照氟化钡晶体位移损伤的计算[J];广西物理;2009年03期 |
8 |
姚秀琛,元民华,贾陶涛,罗守礼,兰李桥,秦国刚;电子辐照掺锂硅中深能级[J];中国科学A辑;1989年06期 |
9 |
王广厚,滕敏康,沈德勋,周永义,陆用义,赖啓基,王厚稳,蒋永兴;正电子在高能电子辐照聚乙烯和聚丙烯中的湮没特性[J];核技术;1990年01期 |
10 |
徐晨;;电子辐照导致(Bi,Pb)_2Sr_2Ca_2Cu_3O_y产生的结构变化[J];电子显微学报;1993年02期 |
11 |
范志国,勾振辉,李安利,郑胜男,朱升云;高注量中子和电子辐照掺杂硅缺陷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4年00期 |
12 |
董友梅,戴培英;电子辐照高阻NTD硅中缺陷的退火特性[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13 |
林理彬,廖志君,祖小涛,王浙辉;1.3μmInGaAsP半导体激光器的电子辐照效应[J];中国激光;2001年06期 |
14 |
朱文章,柯金星;高能电子辐照对硅少子寿命的影响[J];集美航海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15 |
王政平;张国生;马任德;王成;张玉宝;;电子束辐照制作光波导技术研究进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7期 |
16 |
何捷,林理彬,卢勇,邹萍,王鹏,甘荣兵,邹睿,廖志君;辐照对镁铝尖晶石透明陶瓷透过率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0年S1期 |
17 |
王博;赵有文;董志远;邓爱红;苗杉杉;杨俊;;高温退火后非掺杂磷化铟材料的电子辐照缺陷[J];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
18 |
张伶俐,邓爱红,Shan Y Y,Beling C D,Fung S;电子辐照前后的n型6H-SiC低温正电子捕获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9 |
孟庆凯;何捷;刘中华;张雷;宋婷婷;孙鹏;;电子辐照致VO_2(B)薄膜结构与红外光谱改变[J];光散射学报;2008年01期 |
20 |
戴培英,李燕山,董友梅;NTD硅电子辐照缺陷的等时退火特性[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