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酸腐菌sf-19菌株致病性及其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摘要】:葡萄酸腐病(grape sour rot)是一个特殊的病害,病因复杂,病害发生与酵母菌、醋酸菌和果蝇等密切相关。近年来该病害发生严重,生长季节引起大量烂果,已成为我国葡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地限制了葡萄产业的发展。本实验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北京房山区采集到西拉葡萄病果上分离纯化得到的一株酵母菌sf-19。采用室内离体葡萄果实接种法,对三个食用葡萄品种红提、京蜜和京香玉进行了有伤接种试验,观察并计算果实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病害分级标准:0级:全果无症状,1级:果实腐烂面积1/4以下,2级:果实腐烂面积1/4~1/2,3级:果实腐烂面积1/2~3/4,4级:果实腐烂面积3/4以上),以明确sf29菌株的致病性。另外,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sf19菌株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致病相关酶的活性。采用DNS(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纤维素酶(Cx)、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的活性。按Hoffman(1982)方法测定多聚半乳糖醛酸转移消除酶(]PGTE)和果胶甲基转移消除酶(PMTE)的活性。结果发现:sf-19能够侵染京蜜、红提和京香玉,引起典型的酸腐症状,3种葡萄品种的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分别为96.4,61.1和59.4,说明酵母菌sf19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是引起葡萄酸腐病的病原菌之一。sf19在YEPD培养液中培养后,培养液中检测不到Cx、PG、PMG、PGTE和PMTE的活性,但在诱导培养基(YEPD液体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皮研磨液)中培养,培养液中检测到Cx、PG、PMG、PGTE和PMTE的活性。其中,Cx活性最高,达到189.6 U/μg;PMG次之,为102.45 U/μg;PG活性为76.5 U/μg;与Cx、PMG、PG活性相比,PGTE和PMTE活性相对较小,只有10.87 U/μg和12.28 U/μg。说明sf19只有在有寄主浸渍液诱导时,才能产生引起出现典型的酸腐病症状的致病相关酶Cx、PMG、PG、PGTE和PMTE,推断这些酶可能在引起葡萄出现果粒腐烂,组织破裂解体的症状时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