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处理对鹅观草种子内生真菌垂直传播能力的影响
【摘要】:鹅观草属植物的内生真菌Neotyhopdium sinicum通过宿主的种子进行垂直传播,去除种子中的内生真菌有助于获得类似基因型的植株来研究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的作用。2010年5月,在南京紫金山地区收集来自同一鹅观草植株上的所有种子约3000粒。将种子充分风干后,通过随机抽取其中的50粒,采用孟加拉红染色法测得种子含菌率为100%。将50粒种子置于试管中,分别于40℃、50℃和60℃的水浴锅中处理12、14、16、18、20、22或24小时。经室温处理的种子作为对照。将处理过的种子于蛭石中发芽,统计发芽率。第三片真叶抽出后,取第一片真叶的叶鞘的内表皮染色,检测内生真菌的有无。研究结果为:对照组种子发芽率为60~80%,其幼苗含菌率为100%。经40℃下的各个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在62~80%之间,幼苗含菌率均为100%。经50℃下的各个处理种子发芽率在54~96%,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含菌率显著下降,22h和24h处理区的幼苗内没有检测到内生真菌。经60℃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在66~76%之间,12h处理区的幼苗含菌率仅有20%,14h处理区的幼苗内没有检测到内生真菌。这些结果表明,22h和24h的50℃处理以及14h到24h的60℃处理可导致种子里的内生真菌菌丝体失去种传能力。研究还发现40℃和60℃温度处理后鹅观草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表明温度对种子的发芽没有影响。本研究采用干热处理法去除种子中的内生真菌,较国际上已有的其他内生真菌去除方法,如化学杀菌剂法和湿热处理法,更加方便快捷,且对种子的影响较小。
|
|
|
|
1 |
吕芝香;沈恒冠;仲崇信;;贮藏方法对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Hubbard)种子萌发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
2 |
谢耀坚,彭幼芬;板栗种子失水过程中胚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变化[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
3 |
华春;周泉澄;吴雨龙;;不同消毒剂对毕氏海蓬子种子萌发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3期 |
4 |
刘月;何云核;;紫花香薷种子萌发特性试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5 |
高绪平;徐和宝;李正方;;模拟酸雨对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1983年02期 |
6 |
张建伟;卓祖闯;盖无双;;野生地肤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7 |
刘光全;许毓;黄河;魏平方;李方敏;;Cr~(6+)对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10期 |
8 |
李夏;韩荣;任安芝;高玉葆;;高温处理构建不感染内生真菌羽茅种群的方法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09期 |
9 |
崔秀萍;刘果厚;贺晓;;浑善达克沙地黄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特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11期 |
10 |
周芳,高玉葆,马文江;缺磷对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生长和根中酚含量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年04期 |
11 |
任安芝,高玉葆;渗透胁迫下内生真菌感染对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年11期 |
12 |
李雪玲;八角莲植株地下茎内生真菌的分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3 |
任安芝,高玉葆,高文生;内生真菌侵染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渗透胁迫抗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4期 |
14 |
王宇,郭良栋;内生真菌EPICOCCUM NIGRUM的形态与分子鉴定(英文)[J];菌物学报;2004年04期 |
15 |
马天有,董兆麟;从植物分离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6 |
于能江,郭顺星;植物一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Ⅰ)[J];中草药;2000年12期 |
17 |
曹理想,田新莉,周世宁;香蕉内生真菌、放线菌类群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8 |
陈建华,臧巩固,李育君,赵立宁;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筛选研究[J];中国麻业;2002年05期 |
19 |
彭小伟,杨丽源,陈有为,李绍兰,周斌,李治滢;黄花夹竹桃内生真菌抗病原细菌的初步研究[J];菌物研究;2003年01期 |
20 |
李治滢,杨丽源,周斌,李绍兰,陈有为,张琦;灯盏细辛内生真菌的研究 Ⅰ:菌种分离及其分类鉴定[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