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内生真菌苯并螺环类化合物的结构及活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对植物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尤其是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己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基于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活性多样、结构新颖的特点,本研究选取一株从海南兴隆人面子(Dracontomelonduperreanum Pierre)叶片分离的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virgatula),进行稻米发酵并对其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工作。共发现8个新结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结合UV、IR、MS、NMR、CD、X-ray单晶衍射等现代波谱解析技术对它们进行了平面及立体化学的确定。其中三个为新骨架类型化合物(virgatolidesA-C),它们具有罕见的苯并6,6螺环结构单元,同时分别与两个及一个呋喃酮相连,形成了首次在天然产物中发现的含有呋喃酮片段的苯并6,6螺环类化合物。同时,本研究还采用MTT法对virgatolides A-C进行了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活性(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评价,IC_(50)分别为19.0,22.5和20.6μM。进一步表明植物内生真菌拟盘多毛孢属是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并为深入探索植物与内生真菌的互作关系积累了重要材料。通过对该菌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化学研究,还发现了它们可能的生物合成前体pestaphthalides,为揭示virgatolides A-C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重要依据。
|
|
|
|
1 |
杨春平,陈华保,吴文君,顾爱国;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及潜在应用价值[J];西北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
2 |
武子敬;杨小生;朱海燕;;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3 |
曹晓冬,周立刚,李端,徐利剑;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4 |
李明月;常敏;张庆华;何仁发;叶波平;;木榄内生真菌菌株ZD6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J];菌物学报;2010年05期 |
5 |
李桂玲,王建锋,黄耀坚,郑忠辉,苏文金;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J];菌物系统;2001年03期 |
6 |
周成,邵华,张玲琪,杨显志,宣群,杨春燕;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应用潜力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年02期 |
7 |
唐雪辉,毛凯,干友民,刘琳;植物内生真菌的应用研究概况[J];草原与草坪;2005年05期 |
8 |
阮丽军;尚新艳;戈梅;陈代杰;朱宝泉;;植物内生真菌HCCB00189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01期 |
9 |
冯乃宪;徐尔尼;徐颖宣;幸锋;;植物内生真菌资源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7年10期 |
10 |
何彩梅;赵春安;李海燕;;植物内生真菌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J];生物学杂志;2010年04期 |
11 |
舒莹,郭顺星,张东明,王春兰;植物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5年05期 |
12 |
刘蕴哲;何劲;张杰;康冀川;;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菌物研究;2005年04期 |
13 |
何美仙;梅忠;;植物内生真菌研究概况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J];生物学通报;2005年12期 |
14 |
王利娟;贺新生;;植物内生真菌分离培养的研究方法[J];微生物学杂志;2006年04期 |
15 |
缪莉;王元元;朱磊;吴正军;周如梅;;四种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筛选[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6期 |
16 |
刘述春;刘玲;;源于植物内生无花果拟盘多毛孢真菌的新色原酮类次生代谢产物研究[J];菌物学报;2010年04期 |
17 |
徐满珍;;番茄中新的皂草精醇类化合物isoesculeogenin A和esculeogenin B[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年04期 |
18 |
叶炳辉;;六种苄基-1,3-苯并二噁茂化合物对尖音库蚊抗保幼激素活性的评估[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8年04期 |
19 |
彭小伟,陈洪章;南方红豆杉内生真菌产油及降解纤维素的研究[J];菌物学报;2005年03期 |
20 |
陈铨荣,石英;水稻植株对~(14)C-苯并(a)芘的吸收及降解的初步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