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别香菇栽培品种初探
【摘要】: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世界上产量第二的栽培食用菌,同时是我国产量居于第二的重要栽培食用菌,也是我国大宗出口食用菌种类。但是由于多年的分散生产和自身无性繁殖的特点,导致大量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亟需管理。2006年,我国启动了食用菌品种认定工作,制定相关程序和技术文件。近年农业部颁布了NY/T 1097-2006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酯酶同工酶法、NY/T 1730-2009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ISSR法和NY/T 1743-2009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RAPD法等3项行业标准。但是,这些方法测试出的结果不能制作成为品种的特异性标准指纹图谱,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所有已知品种作为参照系,才能鉴定供试材料的特异性和新颖性,导致新品种特异性鉴定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克服上述不便,本试验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香菇主栽品种进行区别性分析,旨在探索SSR分子标记技术在香菇栽培品种鉴定中的可用性,逐步建立香菇栽培品种的SSR标准图谱,为香菇栽培品种的认定奠定方法学基础。本实验从国家标准菌株库(ChinaCenterforMushroom Standards andControl,CCMSSC)保藏的已认定的25个香菇品种中随机选取国品认菌2007001、2007004、2007005、2007006、2007009、2007014、2007015和2008001这8个菌株为实验材料,选取5对SSR引物对进行扩增,实验结果使用安捷伦2100生物芯片仪进行分析,记录等位基因数、等位基因大小和基因型数,应用POPGENE ver.1.32计算表观杂合度、预期杂合度、等位基因多态性等遗传学参数,使用PowerMarker计算多态信息量(PIC)。本实验的从5对引物中筛选到1对引物(A8)可以将8个菌株完全区分开,显示了良好的多态性和杂0合度。A8扩增结果表明,等位基因数为6,基因型种类为8,等位基因多态性为100%,预期杂合度为0.8333,表观杂合度为0.6250,PIC为0.8991。理论上,6个等位基因可以产生21种基因型,可以区分21个不同的品种,但是,实际上,由于栽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小、遗传差异小,很难产生这么多的基因型。本实验也应用A8引物对25个认定品种进行分析,同样也只产生6个等位基因和8种基因型,不能将25个品种完全区分开。SSR分析证明了栽培品种之间较小的遗传差异性。虽然SSR不是功能基因,仍可反应样本间的遗传差异。
|
|
|
|
1 |
刘振岳,臧悦利;香菇合成培养基中试简报[J];食用菌;1991年01期 |
2 |
刘彤,袁凤梅,贾红;新疆半地下式香菇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1994年05期 |
3 |
丁国芬;香菇栽培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河南气象;1999年02期 |
4 |
张寿橙;;浙闽赣粤等省、区的香菇发展史(二)——浙江香菇的孢子栽培[J];浙江食用菌;2010年03期 |
5 |
罗凡;;香菇栽培种制作把好“四关”[J];农家科技;1997年11期 |
6 |
郑淑清,董家行;香菇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0年08期 |
7 |
李衍强;;玉米香菇套种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科技;2006年04期 |
8 |
吴志贤;;浙西南山区吊瓜——香菇共育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6年04期 |
9 |
;关于香菇栽培[J];农家参谋;2011年08期 |
10 |
陆秀新;香菇栽培技术的几个问题[J];福建农业科技;1984年05期 |
11 |
张寿橙;;《惊蕈錄》考(连载)——论龙庆景菇民文化对中日香菇栽培史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1988年04期 |
12 |
胡耀光;试论提高香菇栽培后期菇质量的管理途径[J];食用菌;1995年03期 |
13 |
张爱嵩!江西遂川县珠田乡岭上村,343900;谷壳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 [J];食用菌;2000年02期 |
14 |
陈俏彪;;原木砍花法栽培香菇考[J];中国食用菌;2006年04期 |
15 |
朱继先;香菇栽培新技术[J];农技服务;2003年10期 |
16 |
王永昌;;北方香菇冬季块料栽培技术[J];新农业;2006年01期 |
17 |
吴应淼;陈俏彪;陶祥生;黄卫华;钟小玲;;有机香菇栽培技术要点[J];食用菌;2006年S1期 |
18 |
吴静林;;冬季香菇栽培种的管理[J];食用菌;1983年06期 |
19 |
徐代贵;制香菇栽培种容器比较试验[J];食用菌;1994年02期 |
20 |
刘国振,刘丽娟,贾建航,李莉云,刘振岳,黄清尤,王丽娟,伊淑娟,张巧英,白跃卿;北方香菇栽培品比试验初报[J];中国食用菌;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