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子绿僵菌甘油吸收和甘油三酯合成途径对寄主致病能力的影响
【摘要】:金龟子绿僵菌为昆虫致病真菌且对于生态环境较友好已作为一种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蝗虫,蟑螂等的生物防治。金龟子绿僵菌对于寄主昆虫的侵染过程包括:识别寄主,形成附着胞,穿透体壁,定殖寄主体内及致死,突破体壁再形成孢子;依次进行循环侵染。前期我们针对金龟子绿僵菌的孢子阶段,附着孢形成阶段以及定殖寄主体腔形成虫菌体阶段进行的的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附着孢和虫菌体阶段其甘油吸收和甘油三酯合成途径中均有部分基因明显上调,因此推测甘油吸收和甘油三酯合成途径可能对于金龟子绿僵菌的侵染和致病有重要的作用。针对转录组结果中部分变化明显的基因,我们利用根瘤脓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技术进行基因敲除并进行相关基因的初步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在已获得的敲出突变的基因突变体中,其中部分基因的缺失对于金龟子绿僵菌甘油碳源的利用,菌落生长速度,孢子和菌丝中脂滴的累积量,附着孢形成的比率以及杀虫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证实了我们对于甘油吸收和甘油三酯合成途径对于金龟子绿僵菌的侵染和致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推测。
|
|
|
|
1 |
叶斌,江英成,林文清,宋漳;金龟子绿僵菌对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2 |
;以毒助毒:生物农药开发新思路——科学家发现能够提高金龟子绿僵菌毒性的毒素[J];山东农药信息;2007年12期 |
3 |
刘刚;;中科院完成杀虫绿僵菌比较基因组研究[J];农药市场信息;2011年03期 |
4 |
吴振强;金龟子绿僵菌固态培养生物变量优化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4年08期 |
5 |
宋 漳;金龟子绿僵菌液体深层培养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02年02期 |
6 |
李有志;;绿僵菌与化学农药对草坪地下害虫控制效果的比较[J];农化新世纪;2005年10期 |
7 |
宋漳,卢凤美,陈辉;金龟子绿僵菌室内侵染刚竹毒蛾试验[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8 |
宋漳;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的影响及菌药混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9 |
;新农药介绍[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年09期 |
10 |
杜开书;柴立英;徐艳聆;郎剑锋;;一株绿僵菌的分离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6期 |
11 |
顾丽嫱;李春香;刘凤娇;;金龟子绿僵菌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
12 |
贾春生;绿僵菌对东北大黑鳃金龟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5年10期 |
13 |
施宠,付建红,王纯利;绿僵菌高毒力菌株的选育[J];新疆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14 |
任文彬;张世清;黄俊生;;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HN1)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高效表达[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年07期 |
15 |
李锡杰;周灵芝;张伟;郭卫华;杨鸣琦;赵元;;金龟子绿僵菌中苦马豆素的分离与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2010年02期 |
16 |
樊学珍,李增智;绿僵菌在土壤中的延续及控制桃小食心虫的潜力[J];应用生态学报;1996年01期 |
17 |
;江西四大生物农药新品通过鉴定[J];山东农药信息;2009年03期 |
18 |
王振宇;;美国重审生物农药[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0年01期 |
19 |
刘爱英,梁宗琦,陈月碧,周健;绿僵菌高致病性菌株的筛选[J];中国生物防治;1987年01期 |
20 |
李宝玉,张礼生,农向群,高松,张泽华;金龟子绿僵菌孢子低温休眠与复苏[J];中国生物防治;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