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菌——不应遗忘的一类外生菌根真菌
【摘要】:"地下菌"并非真菌学的分类概念,而是指那些长年生长在地表以下一类真菌的统称,在分类学上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地下菌仅是泛指,属真菌生态学的范畴。我国过去对地下菌的研究不太多,资料也很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以山西大学刘波教授为代表的真菌学家们,开始对地下菌的深入研究,收集并发现我国地下菌的资源及很多新种或新分布,不仅丰富了国内真菌资源,也为外生菌根学研究也提供了及其重要的研究思路与渠道,因为,绝大多数地下菌都属于外生菌根菌,而这些真菌长年生长在地下,受外界条件的干扰较少,是外生菌根真菌的理想菌种资源。然而,过去除了少数几种菌种有菌根利用之外,绝大多数尚未为菌根学家们所重视,有的甚至还没有被菌根学家们所认识和关注。目前我国已知地下菌约10个目,22个科,35个属,共计149种(包括变种,下同)。其中,属于子囊菌门的真菌有3目,8科,13属,共计57种;属于担子菌门的真菌有7目,14科,22属,共计92种。在已知35个真菌属中,目前,已经证实为菌根真菌的有22个属,其中仅有担子菌门中的须腹菌属,子囊菌门中的块菌属等少数几属真菌为过去所研究过,其余大多数真菌在国内均未见有关菌根利用的研究资料(详见以下我国已知地下菌及其菌根属性总表)。地下菌除了长年生长在地下,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干扰优点外,还具有分布区域大,宿主范围广,适生能力强,抗逆性好,易分离与培养等优点,此外,所有地下菌均未发现具毒性,其中,块菌与须腹菌等均已经证实为美味食用菌了,其它部分地下菌可能也具食用价值,应用前景十分看好。地下菌在国外菌根研究中已经有较多研究,包括地下菌的培养、接种、应用等。而国内在菌根研究方面除了块菌和须腹菌外,对其他种类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不仅如此,过去国内采集和发现的地下菌多为真菌学家们所为,而由菌根学家们发现的却微乎其微。外生菌根学家们长期在森林中工作,完全有时间,有机会,有可能发现更多的地下真菌或地下菌根真菌资源,为我国的外生菌根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
|
|
1 |
徐阿生;西藏大团囊菌属及其生态分布[J];菌物系统;1999年03期 |
2 |
臧穆;高等菌物群中的微型种类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
3 |
于富强,刘培贵;外生菌根研究及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
4 |
李志真,谢一青;VA菌根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5 |
王贞虎;;震惊世界的“巨魔”[J];青年科学;2009年Z1期 |
6 |
唐恩全,汪矛;菌根装片显微技术的改进[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7 |
李银国;VA菌根在柑桔上的应用及其前景[J];生态环境;1993年01期 |
8 |
顾向阳,胡正嘉;VA菌根真菌Glomusmosseae对棉花根区微生物量和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1994年02期 |
9 |
王学诚
,杨爱民;在工业污染条件下森林植物同真菌的共生关系[J];北方环境;1995年04期 |
10 |
贺学礼,李生秀;泡囊—丛枝菌根生态学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年01期 |
11 |
黄亦存,黄永青,王有智;乳菇属真菌与松属植物形成的外生菌根[J];菌物系统;1996年04期 |
12 |
敬一兵;外生菌根的生理学特征[J];生物学通报;1998年01期 |
13 |
赵俊兴,郭柏寿,杨继民;VA菌根与植物的磷素营养[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4 |
赵之伟;VA菌根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J];生态学杂志;2001年01期 |
15 |
刘会宁,朱建强;园艺作物VA菌根研究进展[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6 |
蔡磊,刘亚君,张克勤;菌根行为及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1年04期 |
17 |
赵文智,程国栋;菌根及其在荒漠化土地恢复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
18 |
刘洪章,迟丽华,图力古尔,李玉;丛枝菌根真菌资源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9 |
林晓民,李振岐,韩德俊,侯军;菌根与植被恢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年02期 |
20 |
职桂叶,陈欣,唐建军;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植物群落调节的研究进展[J];菌物系统;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