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水系中疫霉、腐霉种类调查
【摘要】:疫霉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病原菌,可危害农作物、果树、林木和观赏植物。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关于疫霉侵染观赏性植物和森林植物的报道。腐霉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有些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疫霉和腐霉病原菌可以通过土壤和水进行传播。近年来,气侯变暖以及北京市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为疫霉和、腐霉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条件,因次,本实验旨在对北京市主要水系中疫霉和腐霉进行种类调查。研究方法包括:(1)采用叶饵法诱集菌株并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2)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3)选取部分形态学有差异的菌株进行ITS rDNA比对;(4)将获得的疫霉和腐霉菌株序列信息与常见疫霉、腐霉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以确定其种类。研究发现:水系中的疫霉和腐霉可分别采用杜鹃叶片和叶碟进行诱集,对诱集材料的侵染率分别为36.4%和100%,最佳诱集天数分别为2天、7天和1天。目前发现有1种疫霉及2种腐霉:其中疫霉菌产生的菌丝不规则,游动孢子囊无乳突,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平均为51.1×35.1um,孢子囊长宽比为1.46,不具有脱落性,有内层出和巢式层出现象,菌丝膨大体簇状或串状,与致病疫霉、樟疫霉以及辣椒疫霉A_1、A_2标准菌株配对均未产生卵孢子。与常见22种其他疫霉聚类分析结果为该菌株与P.asparagi亲缘关系最近,与其形态相似种P.drechsleri和P.cryptogea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同样是在灌溉水中发现的新种P.hydropathica和P.irrigata亲缘关系较远。已发现的2种腐霉其中1种腐霉产生球形孢子囊,具有乳突,大小平均为35um,具有内层出现象,可产生泡囊,菌丝膨大体球形,目前没有观察到卵孢子。与常见15种其他腐霉聚类分析结果为该菌种与boreale、Py.montanum和Py.carbonicum亲缘关系较近。另1种腐霉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3天即可产生典型的卵孢子,属于同宗配合。聚类分析结果为该菌株与Py.dissotocum亲缘关系很近。以上菌株所属种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这些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将陆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