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I磨球落球疲劳试验中残余奥氏体相变分析
【摘要】: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落球疲劳试验后的CADI磨球皮下不同深度的残余奥氏体转变进行定量描述;并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单次落球过程中应力场进行了模拟,通过应力场的分布来分析残余奥氏体的转变规律。结果表明:磨球表层0~1.5 mm内残余剪应力应力最大,残余奥氏体相变也最完全;超过1.5 mm后残余奥氏体转变较少,甚至没有发生转变。
|
|
|
|
1 |
吴桂芳,宋学平,刘勇,林伟,孙兆奇;衬底温度对溅射硅基铜膜(Cu/Si)应力的影响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2 |
阎牧夫,刘志儒,陈阳;稀土软氮化表面XRD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11期 |
3 |
程军胜;崔华;陈汉宾;杨滨;张济山;;液氮球磨制备Al-Zn-Mg-Cu纳米晶粉末及组织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
4 |
张占宽,习宝田,安静贤;用X射线测定圆锯片表面初始残余应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5 |
谢俊,程金树,郑伟宏,楼贤春;谈微晶玻璃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J];玻璃;2003年06期 |
6 |
胡军志,马世宁,陈学荣;热电厂用高速电弧喷涂FeCrAl/WC涂层的性能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1期 |
7 |
周婉秋,郭鹤桐,姚素薇;Ni-W非晶态合金电沉积方法及结构研究[J];表面技术;1997年03期 |
8 |
李平,王汉功;钛铝极性对超音速电弧喷涂层组织与性能影响[J];表面技术;2002年06期 |
9 |
万小波,张林,周兰,肖江;镍钨合金镀层结构的研究[J];材料保护;2005年05期 |
10 |
周婉秋,郭鹤桐,姚素薇;电沉积镍-钨非晶态合金及其耐蚀性[J];材料保护;1996年11期 |
|
|
|
|
|
1 |
А、Н、КулАкоВ;А、С、КАТАН;А、А、КАДырДН;黄培;;轴承钢贝氏体淬火时的奥氏体转变动力学与内应力[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1987年03期 |
2 |
文翠娥,孙培祯,谢长生,崔昆;残余奥氏体对GD钢断裂韧性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11期 |
3 |
关力
,陈卉珍
,郑从伟;热处理工艺对20CrNi2 MoA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J];轴承;2001年10期 |
4 |
梁宇,梁益龙,陈朝轶,刘静;新型贝氏体钢的弯曲疲劳性能[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5 |
韦习成;李健;MENG Hua;;含亚稳残余奥氏体HSLA TR IP钢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6年01期 |
6 |
江海涛;唐荻;刘强;刘仁东;严玲;;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及其稳定性的研究[J];上海金属;2007年05期 |
7 |
孟繁杰,黄国靖,王永珊,钱宇白;软氮化整体淬火复合处理钢的组织特征[J];机械工程材料;1984年05期 |
8 |
杨春馥;;钢中残余奥氏体x射线测试方法的研究[J];物理测试;1985年02期 |
9 |
陈忠孝,张筑耀,杨德新,刘继臣;30CrMnSiNi2A钢焊接HAZ的组织对氢行为和性能的影响[J];焊接学报;1987年02期 |
10 |
井晓天;楼秉哲;谷臣清;沈福三;;疲劳断裂过程中渗碳层残余奥氏体的转变[J];金属学报;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