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和土壤类型对秸秆长期腐解过程中秸秆组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协同演变的影响
【摘要】:在我国东部寒温带-暖温带-中亚热带上,选择黑龙江海伦、河南封丘和江西鹰潭农业生态试验站,建立水热变化梯度下三种主要农田土壤(黑土、潮土、红壤)的置换试验(如图1所示),针对两种秸秆(玉米、小麦),埋设尼龙网袋腐解试验,结合固体核磁共振光谱(~(13)C-NMR)、微生物生态学分析(包括BIOLOG、PLFA、DGGE、文库方法)以及统计分析方法(PCA、CCA、VPA),在不同时间尺度上(0.5~2年)做以下工作:(1)研究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秸秆腐解过程中秸秆化学结构和组成的变化规律;(2)对比分析秸秆腐解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特征(共有种群和特有种群)和演替规律;(3)定量分析降雨、温度、土壤和秸秆性质对腐解秸秆化学组成和微生物种群演变的单独影响和交互作用;揭示秸秆结构和微生物组成的协同变化机制,为提出适合不同区域气候、土壤条件的秸秆还田调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